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6-12 高二下学期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与瓷器、丝绸等自古以来便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

关于中国茶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阐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两汉三国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功效便有了初步认知,《三国志》《吴普本草》等文献对茶叶及茶文化就有记载。两晋时期,茶文化得以孕育和萌发。南北朝时期,茶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随着“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茶治边”成为中原王朝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至明代臻于完善。明代郎瑛在《西茶易马考》中就记载了唐代回“以马易茶”之事。茶马互市的另一重要见证则是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茶马古道。它促进了西南各地区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成为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中国茶叶的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其中所形成的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更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这些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

古往今来,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中国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在传播过程中,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英式下午茶”便是突出代表。“下午茶”是英国民众的重要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国智慧“大道至简”的体现。当代,以“茶”为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依旧意义非凡。

(摘编自赵国栋《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材料二: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就缺少了文化自信的基础。茶起源于中国,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盛于唐宋时期,改进普及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是中国茶文化的转型时期,外国资本的融入对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茶文化与当代茶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理念,使中国茶文化从复兴走向振兴。我们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了解,弥补了对传统历史文化不自知的缺陷,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进而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传播的源头。世界各地引种的茶种、采用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品饮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风茶俗、茶艺茶会、茶道茶德,都是从中国由陆、海茶之路直接或间接传入的。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影响,拓宽了文化自信的视野,有助于激发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凝聚力。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任何文明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一个异国的国家元首对茶的社会功能有如此精辟的论述,足以说明茶的文化作用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财富。身为国人,无不为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倍感骄傲。而国人通过对茶文化世界贡献和影响力的了解,能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饮茶,不仅是一种民族习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仪、民族精神的象征,其所蕴含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精神特质,早已渗透在国人的骨髓和血脉中。以茶文化育人是茶文化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当代人从茶文化中领会和把握茶文化的思想精华、价值追求和道德精髓,汲取丰富营养,提升道德情操,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信赖感,进而在社会实践和个人行动上内化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

中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做出的贡献至今仍发挥着独特而又巨大的社会作用。

(摘编自徐庆生《从茶文化谈民族文化自信》)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四的故事

萧红

红眼睛的、走路时总爱把下巴抬得很高的王四,只要人一走进院门来,那沿路的草茎或是孩子们丢下来的玩物,就塞满了他的两只手。有时他把拾到了的铜圆塞到耳洞里:“他妈的……是谁的呀?快来拿去!若不快些来,它就要钻到我的耳朵不出来啦……”他一面摇着那尖顶的草帽一边蹲下来。

孩子们抢着铜圆的时候,撕痛了他的耳朵。

“啊哈!这些小东西们,他妈的,不拾起来,谁也不要,看成一块烂泥土;拾起来,就都来啦!你也要,他也要……好像一块金宝啦……”

他仍把下巴抬得很高,走进厨房去。他住在主人家里,十年或者也超出了。但在他的感觉上,他一走进这厨房就好像走进他自己的家里一样,已经觉察不出这厨房是被他管理的意思,仿佛已经是他的所有了!这厨房,就好像从主人的手里割给了他似的。碗橱的二层格上扣着几只碗和几只盘子,三层格上就完全是蓝花的大海碗了。至于最下一层,那些瓦盆,哪一个破了一个边,哪一个盆底出了一道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吃完晚饭在他洗碗的时候,他就把灯灭掉,他说是可以省下一些灯油。

他的生活就和溪水上的波浪一样:安然,平静,有规律。主人好像在几年前已经不叫他“王四”了,叫他“四先生”。从这以后,他就把自己看成和主人家的人差不多了。

但,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最末他一个人吃;支取工钱的时候,总是必须拿着手折。有一次他对少主人说:“我看手折……也用不着了吧!这些年……还用画什么押?都是一家人一样,谁还信不着谁……”他的提议并没有被人接受。再支工钱时,仍是拿着手折。十几年来,他也就褥子里、枕头下,换来换去,保护着他的手折。手折也换过了两三个,因为都是被画满了押,盖满了图章。

另外一次,他又去支取工钱,少主人说:“王老四……真是上了年纪……眼睛也花了,你看,你把这押画在什么地方去了呢?画到上次支钱的地方去啦……”

王四拿起手折来,一看到那已经歪到一边去的押号,他就哈哈地张着嘴:“他妈……”他刚想要说,可是想到这是和少主人说话,于是停住了。他站在少主人的一边,想了一些时候,把视线经过了鼻子之后,四面扫了一下,难以确定他是在看什么:“‘王老四’……不是多少年就‘四先生’了吗?怎么又‘王老四’呢?”他走进厨房去,坐在长桌的一头,一面喝着烧酒,一面想着:“这可不对……少主人怕也变了心肠……今年一定有变。”于是又看了看手折:“若把手折丢了,我看事情可就不好办!没有支过来的……那些前几年就没有支清的工钱就要……我看就要算不清。”这次,他没有把手折塞进枕头去,就放在腰带上的荷包里去了。

王四好像真的老了,院子里的细草,他不看见;下雨时,就停在院心的孩子们的车子他也不管了。夜里很早他就睡下,早晨又起得很晚。牵牛花的影子,被太阳一个一个地印在纸窗上。他想得远,他想到了十多年前在山上伐木头的时候……他就像又看到那白杨倒下来一样……哗哗的……他好像听到了锯齿的声音。他又想到在渔船上当水手的时候:那桅杆……那标杆上挂着的大鱼……真是银鱼一样。他又接着想:十五岁离开家的那年……在半路上遇到了野狗的那回事……他摸一摸小腿:“他妈的,这疤……”他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疤了。

他常常检点着自己的东西,应该不要的,就把它丢掉——破毯子和一双破毡鞋,他向换破东西的人换了几块糖球来分给孩子们吃了。

他在扫院子的时候,遇到了棍棒之类,就拿在手里试一试结实不结实……有时他竟把棍子扛在肩上,试一试挑着行李可够长短?若遇到绳子之类,也总把它挂在腰带上。

闲下来他就坐在井台旁边去,一边结起那些拾得的绳头,就一边计算着手折上面的还存着的工钱的数目。

秋天的晚上,他听到天空的一阵阵的乌鸦的叫声,他想:“鸟也是飞来飞去的……人也总是要移动的……”于是他的下巴抬得很高:“到渔船上去还是到山上去?到山上去,怕是老伙伴还有呢?渔船,一时恐怕找不到熟人,可不知道人家要不要……”站在席子上面,做着张帆的样子,全身痉挛一般振摇着:“还行吗?”他自己问着自己。

河上涨水的那天,王四好像又感觉自己是变成和主人家的人一样了。他扛着主人家的包袱,扛着主人家的孩子,把他们送到高岗上去。

“老四先生……真是个力气人……”他恍恍惚惚地听着人们说的就是他,后来他一留意,那是真的……不只是“四先生”,还说“老四先生”呢!他想:“这是多么被人尊敬啊!”于是他更快地跑着,直到那水涨得比腰还深的时候,他还是在水里面走着。一个下午他也没有停下来。

主人们说:“四先生,那些零碎东西不必着急去拿它;要拿,明天慢慢地拿……”

他说:“那怎么行!一夜不是让人偷光了吗?”他又不停地来回地跑着。

他的手折,不知在什么时候离开了他的荷包,沉到水底去了。他发现了自己的空荷包,他就想:“这算完了。”他就把头顶也淹在水里,那手折是红色的,可是他总也看不到那红色的东西。他说:“这算完了。”

他站起来,向着高岗走过来。水湿的衣服冰凉地粘住了皮肤。他抖擞着,他感到了异样的寒冷,他看不清那站在高岗上屋前的人们。只听到从那些人们的方向传来的笑声:

“王四摸鱼回来啦!”“王四摸鱼回来啦!”

1936年

(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问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场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潃瀡之具【注】 , 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 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视而穷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奉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有删改)

[注]  脂膏潃随之具:调和饮食的工具。

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代边将

贾岛

持戈簇边日,战罢浮云收。

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

三尺握中铁 , 气冲星斗牛。

报国不拘贵,愤将平虏雠。

【注】①陇头:借指边塞。②握中铁:握拿在手中的铁,指代手中所握刀、剑等兵器。

情景默写

试题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简答题组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 2002年“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启动,到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努力,非遗保护的中国方案取得了 ①  的成就。

时至今日,饱经岁月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被 ②  ,进而成为流行于当下、传承创新的经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传承非遗老手艺的新匠人。

每晚7点,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懿曲社”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都会准时登台表演。不到30岁的他在传习技艺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创作出许多紧跟时代、鲜活有趣的优秀作品,令人 ③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80后”非遗传承人谭佳丽跟随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贾秀兰学习。通过10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使谭佳丽的宁古塔满绣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鲜明。她创作的作品广受好评,《东北三大怪》《唐卡》《马》《鹰》等作品更是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多项大奖。出生于1986年的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解永亮在注重各种表现技法的深度融合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鱼皮画作品。

选择 简答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人类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传染给人类。那么,这些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 ①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根源主要在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多,导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和人类密切接触,增加变异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 因此, ②  , 就会大大降低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另外,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也是人畜共患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野生动物,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弱小,无助,可怜,需要人类的保护。其实, ③  ,是因为野生动物也在保护我们人类。当前,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找到病毒的中间宿主,才可能彻底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材料作文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东的农民工张淑宝通过11年边工作边自学的艰难求学路,考取了3所大学的4个学历证、2个学位证和6本各类资格证书,“共青团中央”官网、光明网、环球网、人民日报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官媒纷纷点赞。在这些成绩背后,到底要多努力只有他自己才能告诉你。

今年40岁的张淑宝在24年前因家庭贫困辍学。11年前,他又重拾书本,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取得了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先后创作出300余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上述材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