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时作业

日期: 2024-03-27 高二下学期历史

单选题

试题详情
抗战爆发后,大批流落西南的知识分子有了切身的“南渡”体验,从而激发对南明历史的普遍关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历史代入感。史实派以“史实呈现”为表达方式,以南明帝王为中心,以纪传体为体裁,对南明史进行书写,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政府身上;史观派则以“史观引领”为表达方式,以农民起义军为中心,以唯物史观、阶级分析为方法,对晚明—南明史进行论述,把民族的命运寄望于下层人民的革命。这说明(   )
A、 社会精英引导民间舆论导向和判断
B、 家国情怀影响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
C、 历史研究转型时期面临选择与困惑
D、 民众抗战到底意识得到激发与强化
试题详情
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 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 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
C、 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 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试题详情
地理大发现前的古代美洲有过非常璀璨的土著文明,而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这一年则成为美洲文明史上的转折点。关于拉丁美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独立运动中出现了别具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

②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③列强在殖民过程中确立了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

④美国曾对此地实施“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试题详情
张之洞称“《中庸》曰‘来百工,则财用足’。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梁启超称“《周礼》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两人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托古改制
B、 兴办工业
C、 富国利民
D、 工商皆本
试题详情
有西方学者说:“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会永久容忍他的臣民受一个自认为统驭万国,而且不承认存在着平等国家政府的不客气的对待。由于这种情况,在1839年至1842年,爆发了第一次中英战争。”此观点,意在(   )
A、 揭示中英间发生战争的根源
B、 指明中国传统外交的落后性
C、 掩盖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D、 说明文化冲突导致战争爆发
试题详情
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着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据此可知,当时(   )
A、 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
B、 地方官僚政治十分腐败
C、 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
D、 国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试题详情
1896-1898年,共有40余人自各地来信,请求时务报馆帮助办理各类事务近60项,其中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教师,拟建藏书局请代购书籍,请代为收集各种工艺方法,请代为推广销售报刊等。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时务报馆(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 广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C、 使报刊成为救亡主要途径
D、 倡导维新顺应社会潮流
试题详情
1842年8月,为使英舰撤离南京,清朝代表在没有得到道光帝对开放福州以及容许外国人在新开商埠长期居住的默许下就与英方签订《南京条约》。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不符合法定程序
B、 英国侵华的主要目的落空
C、 清朝外交官员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D、 清廷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试题详情
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 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 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 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试题详情
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再次成为政治的一个目的。在激烈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王国维留辫子只为表达他对大清的效忠
B、 王国维留辫子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
C、 王国维留辫子说明他动了复辟帝制的心
D、 王国维的辫子被赋予一种理性的意义
试题详情
“有迹象令人担忧地表明印第安人表面上热情地接受了新的信仰,但仍然秘密地崇拜他们的老偶像。在那些地方,传教士企图灌输与久已确立的行为典范相冲突的基督教道德方面的教义,也碰到顽强的反抗。”由此可知,当时在拉丁美洲(   )
A、 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B、 文化差异逐步消失
C、 本土文化已被取代
D、 文化侵略遭遇抵制
试题详情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
A、 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B、 英国教会势力渗透内地
C、 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D、 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
试题详情
英美传教士在华团体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遂引起朝野官绅之广泛注意”。1896年底,《万国公报》公开声言:经甲午之役,本刊发行量“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国人关注时局变化
B、 大众传媒发展迅速
C、 朝野官绅奋发图强
D、 维新变法蓬勃兴起
试题详情
漫画《第三等级的崛起》以正在被拆除的巴士底狱为背景,描绘了被压迫的第三等级正试图砸断锁链并拿起武器,旁边的教士和贵族却无比震惊和畏惧。该漫画生动题反映了( )

A、 英国光荣革命开始
B、 法国大革命爆发
C、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D、 拿破仑帝国建立
试题详情
拿破仑对外战争废除封建贵族特权,宣传《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在欧洲,封建、 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拿破仑战争(   )
A、 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B、 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
C、 打击了欧洲的君主制度
D、 使欧洲开始走向统一
试题详情
孙中山主张将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区别开来,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将人类历史作生物学处理,认为Evolution不能译为“天演”,只能译为“进化”,还提出了“天然力”和“人事力”。孙中山意在(   )
A、 促进三民主义内涵的丰富
B、 增强国人救亡图存的信心
C、 纠正严复对进化论的误解
D、 消除封建主义思想的残留
试题详情
在美洲奴隶较多的地区,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融合成了克里奥尔语。到了18世纪,美国的南部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都用此进行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
B、 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
C、 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加速
D、 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
试题详情
外国人在华设立教育机构始于1842年香港英华书院,创办初期“欲以学校为一种补助之物,助其宣传福音事业”:到1890年以后,则认为“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受高等教育的人们,都是有势力的人们,他们控制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其办学理念的变化说明西方( )
A、 力图通过教育影响中国社会
B、 重视提高国人思想文化素质
C、 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
D、 放弃传教转向培养实用人才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主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四、法国人可在内地游历,可在通商口岸任意租地盖房,设立教堂、医院、学校、坟地、仓库等,中国地方官对破坏法人的中国人应予严惩。

    ——《天津条约》

材料二: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又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不自觉的工具的历史作用。

   ——曹立前《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

材料三:关于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1949—1978年,学术界关于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认识比较片面……1978—2000年,认识更为深刻,观点更为全面……2000年以来,研究已更加深入细致,研究点逐渐转向细微,已涉及到不平等条约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摘编自龚雅丽《60年来关于不平等条约影响的研究综述》

试题详情
民族主义是近现代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1814年9月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维也纳和约就这样结束了在法国革命后接踵而来的遍及欧洲的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大动乱局面。然而甚至会议中最保守的外交家也承认,革命活动和革命遗产不会从欧洲文化或历史中真正地消失。……一些著名的革命事件也有助于传播人权、政治参与,民主政府和经济组织工作的一些新观念。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家,韩国在不到40年之中取得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美国2018年依据《贸易扩张法》,对韩国钢铁产品征收了25%的高关税。欧盟也从2018年开始对韩国11种钢铁产品提高了关税。韩国钢铁协会表示,钢铁产品出口环境日趋恶化,自2017年以来连续5年减少。

——改编自朴昌根《解读汉江奇迹》、2022年韩国《国民日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