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能达标卷(21)八下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日期: 2024-06-17 中考阶段历史

单选题

试题详情
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 )
A、 钱学森
B、 邓稼先
C、 屠呦呦
D、 袁隆平
试题详情
右图是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五十周年(1965-2015)纪念邮票,此邮票可用于研究( )

A、 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历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C、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的发展
D、 新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成就
试题详情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以上成就的取得发生在(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C、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试题详情
“人们在饮食上不但‘吃饱’还要‘吃好”,“城市居民告别大杂院搬入宽敞的单元房”“昔日‘自行车王国’,今日汽车进千家万户”。以上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国( )
A、 交通技术突飞猛进
B、 文教卫生不断发展
C、 杂交水稻技术进步
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试题详情
习近平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 )
A、 我国成为发达国家
B、 我国已经实现共同富裕
C、 我国已经没有贫困人口
D、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试题详情
“两弹一星”,使中国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
A、 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作用
B、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C、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和平安宁​
D、 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试题详情
文革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能够印证该结论的是( )
A、 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B、 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C、 建成了大庆、胜利、大港油田
D、 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试题详情
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新中国重视发展航空工业的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 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
C、 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 当时工农业基础薄弱
试题详情
通过手机上的订餐软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通过自动购票机可以轻松购买车票,可以打开车库门、室内灯光……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 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发展
D、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试题详情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以上材料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 )
A、 称霸全世界
B、 打击帝国主义
C、 发展新科技
D、 提高国际地位
试题详情
“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试题详情
“两弹一星”的研制,不仅为战略导弹部队提供技术保障,增强我军的防御能力,而且带动了中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 导弹技术提升战备能力
B、 卫星技术服务经济建设
C、 核武装备保障国家安全
D、 科学技术成果作用多元
试题详情
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
A、 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 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 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试题详情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B、 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C、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D、 中国经济居世界首位
试题详情
“taikonaut'”是由中文“太空”的拼音(taikong)和英文单词“astronaut'”混成的拼缀词。目前该词已经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航天员)。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外媒也逐渐开始使用“taikonaut'”来称呼中国航天员。“taikonaut'”的出现反映我国( )
A、 文化底蕴的深厚
B、 义务教育的推进
C、 综合国力的提高
D、 改革开放的实施
试题详情
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A、 海峡两岸的交往
B、 航天事业的发展
C、 新时代强军之路
D、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试题详情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收回;2022年中国自主研制生产大飞机——客机C919。这反映了我国 ( )
A、 军事力量的增强
B、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C、 交通条件的改善
D、 科学技术已领先世界
试题详情
如表为1978年以来中国部分科研项目概况。据此可知,这些科研项目( )                                                                                                                                                   

科研项目

名称

来源或寓意

火星探测

天问

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

出自古诗“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

量子通信卫星

墨子号

《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量子通信发展奠定基础。

A、 技术领先于世界
B、 集中在航天领域
C、 推动各领域发展
D、 渗透了传统文化
试题详情
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正式开通投运。这一刻,历史将铭记。绿色流线型的“复兴号”动车组,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大凉山西昌西站沿着这条美丽的弧线飞驰而出、宛如追风,“南方丝绸之路”重镇、“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脱贫攻坚后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凉山,自1月10日南下搭乘动车后,终于迎来了北上也能乘坐动车的时代。这得益于( )
①综合国力的提升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入
④人民素质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详情
如图是八年一班历史学习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根据内容,方框中应填写​( )

A、 思想观念转变​
B、 社会生活变迁
C、 民族共同繁荣
D、 外交事业发展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材料三:“喜看稻菽千层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四: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试题详情
70年艰辛创业,70年砥砺奋进,让共和国的奋斗史诗激发磅礴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

——摘编自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 间

重大成就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03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015年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年

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