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能达标卷(2)七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日期: 2024-05-31 中考阶段历史

单选题

试题详情
 “烽火戏诸侯”与“千金买笑”的故事反映出西周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朝政腐败,统治者奢靡无度
B、 外敌入侵,王朝被外敌所灭
C、 放松管理,诸侯国各自为政
D、 发展经济,放松军备和边防
试题详情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这说明甲骨文( )
A、 反映了书法发展历程
B、 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
C、 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D、 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试题详情
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试题详情
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虽亡国之君不同,然而其灭亡却体现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夏商周的灭亡,主要是因为( )
A、 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 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 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 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试题详情
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 西周分封
B、 春秋争霸
C、 战国七雄
D、 秦灭六国
试题详情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 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 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 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试题详情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原因是(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实施了分封制
D、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试题详情
“战国”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马陵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进入战国的一百二十年了。”认为秦国之强成于孝公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入战国,秦即最强
B、 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C、 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D、 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试题详情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庭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试题详情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确定了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体现了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的治国理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孙膑
试题详情
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 推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 反映了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C、 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试题详情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泉州的清源山上有著名的老君岩,就是为纪念他而雕刻的。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哪一部古籍中( )
A、 《史记》
B、 《春秋》
C、 《论语》
D、 《道德经》
试题详情
如图(青铜牛尊)中,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由此可推断它的制作应不早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时期
试题详情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
A、 齐桓公
B、 宋襄公
C、 楚庄王
D、 晋文公
试题详情
在探究“百家争鸣”影响时,七年级一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惟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 推动战国经济繁荣
B、 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 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 脱离现实,禁锢思想
试题详情
战争是人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我们提倡“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 墨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
试题详情
《商君书》中写道:“能得爵(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材料反映的商鞅变法措施是( )
A、 确立县制
B、 严明法度
C、 鼓励耕织
D、 奖励军功
试题详情
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着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 郑国渠
B、 三峡
C、 灵渠
D、 都江堰
试题详情
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B、 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C、 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D、 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学习)  

 ——《老子》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法:法令)……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试题详情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