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检测(二)

日期: 2024-06-01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

试题详情
1901年起,这个地方忍受着被迫允许外国公使进驻的无奈,也背负着不准中国人居住的耻辱。该地方是(    )
A、 圆明园
B、 东交民巷
C、 威海卫
D、 大沽炮台
试题详情
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
A、 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
B、 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 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试题详情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895~1945年50年间,台湾离开了祖国怀抱。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试题详情
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学试。材料评述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试题详情
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 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 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 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 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试题详情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毫无希望的军事劣势……16至17世纪,欧洲的军舰和大炮已得到巨大发展,而中国人的军事技术仍停留在比阿兹特克人的技术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为了缩短这一差距,清政府进行了(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试题详情
 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   )
A、 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
B、 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
C、 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
D、 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
试题详情
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

A、 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 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D、 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试题详情
____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A、 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动
B、 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D、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试题详情
下列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维新派人士是(  )
A、 康广仁
B、 谭嗣同
C、 杨深秀
D、 康有为
试题详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洋务运动在“自强”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下列属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福州船政局
D、 湖北织布局
试题详情
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的皇帝是(   )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试题详情
1903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小王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小张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小李说:“我家现在住在东交民巷。”小孙说:“我在准备科举考试。”他们四人中最可能在说谎的是( )
A、 小王
B、 小张
C、 小李
D、 小孙
试题详情
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材料说明( )
A、 变法成为朝廷上下共识
B、 变法的阻力因素很大
C、 变法效果成效显著
D、 变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试题详情
《近代中国八十年》中指出:“这一条约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却进一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已经完全确定下来。”“这一条约”是(   )
A、 《辛丑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北京条约》
D、 “二十一条”
试题详情
1895年春,清政府派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材料描述的是《马关条约》的(  )
A、 背景
B、 性质
C、 内容
D、 影响
试题详情
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办洋务必须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其目的是( )
A、 要掀起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B、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 广泛传播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张
D、 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试题详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变革,改革措施中能够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是( )
A、 设铁路矿物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B、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等
C、 拆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试题详情
“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和实践没有向政治改革继续前进,但他们确实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社会进步的部分质变和量变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状况。1895—1898年报刊的高频词语最有可能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自强、求富
C、 改良、维新
D、 革命、三民主义
试题详情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 甲午战后列强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D、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贸易,1781年到1790 年,中国销往英国商品一项就达9 600万元。而1781年到1793年,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品只有1 600万元。所以,英国人要用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

时 间

输华鸦片量

1800—1801年

4 570 箱

1821—1822年

5 959 箱

1830—1831年

21 849 箱

1838—1839年

35 500 箱

——摘编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魏源辑录《海国图志》、徐继畬编著了《瀛寰志略》,他们试图通过了解外部世界以达到“制夷”,即抵抗西方侵略的目的,但这些著作并没有在国内流行。1845 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355种共计800余册(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 这些图书可分为 21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理藩院在收到这些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四:1842年到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1倍,丝出口增长近5倍。 1846年到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长了3倍多。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些产品成为工业国的重要原料。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试题详情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材料二: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其在中国开设工厂……。

材料四:“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陈天华《猛回头》

请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