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月考(六)试题

日期: 2024-05-22 高三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试题详情
《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州区),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旨在(   )
A、 强化对落后和边缘地区的控制
B、 笼络和监视殷商贵族
C、 彰显周王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D、 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试题详情
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 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 杜绝了吏治腐败
C、 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 抑制了豪强地主
试题详情
汉武帝时期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这一政策的实行(   )
A、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致使地方官员的特权消失
C、 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试题详情
唐代婚俗中流行“陪门财”观念,即新贵与旧门攀亲,门望不够要花巨额钱财;而宋代则“婚姻不问阀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士人的美好愿望。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门第观念已经消逝
B、 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C、 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D、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试题详情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B、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C、 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 儒家的义利观念逐渐被社会抛弃
试题详情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事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 英国侵略行为不应受指控
B、 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C、 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
D、 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试题详情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人才的严重匮乏
试题详情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了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下表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革命文献讲义》部分篇目

题目

演讲人

演讲人政治背景

革命与反革命、孙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施存统

中共党员,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个人主义之分析

萧楚女

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军事运动

熊雄

中共党员,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负责人

青年运动的发生、海外工作须知

郭寿华

国民党员

广州工潮问题

邓中夏

中共党员

A、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 为民主革命提供大量海外人才
C、 探索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道路
D、 为大革命赢得社会各阶层支持
试题详情
1933、1947年上海等六个城市的工业简况如下表所示。

城市

厂数(个)

工人数(人)

1933年

1947年

1933年

1947年

上海

3485

7738

245948

367433

天津

1224

1211

34769

57658

汉口

497

469

24992

21048

广州

1104

473

32131

25085

重庆

415

661

12938

34367

西安

100

69

1505

5913

上表可以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

A、   城市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B、 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C、 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扩大
D、 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
试题详情
下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名为《铲掉田坎,连成一片》。此画反映的事件(   )

A、 旨在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B、 出于稳定全中国物价的需要
C、 促进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 有助于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
试题详情
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了“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政策措施。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由此可见,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 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
C、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试题详情
《荷马史诗》中国王阿伽门农经常召集人民大会解决纷争,不过普通公社成员很少能表达自己的意志。王政废除后,希腊一些城邦先后出现以各种非法手段夺权的僭主,他们执政期间往往对平民的要求给予某种程度的满足。这反映了古希腊(   )
A、 贵族内部矛盾激发公民意识
B、 民主平等的观念成为共识
C、 城邦政治决策服从民众意志
D、 公民集体的作用初见端倪
试题详情
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14—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   )
A、 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B、 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 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
D、 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试题详情
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动
D、 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试题详情
《四月提纲》指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即主张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由工人代表苏维埃或有关的工人组织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计划,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这一思想(   )
A、 表明列宁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B、 是从俄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出发的
C、 表明列宁认识到农民的落后
D、 是“战时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导
试题详情
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 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 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 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 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 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 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整理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时期,人们只称“城”,而不称或少称“城市”。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摘编自徐龙国《中国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

材料二:中国早期城市制度是由《周礼》规定的。在《周礼》之后,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权力确认。从秦汉以后到宋,中国的城市政治制度既体现为国家结构的严密,也体现为市场和社会、家庭要素的功能性导入。

——摘编自姚尚建《在城市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巩固》

材料三: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中国城市发生分化,部分城市衰落,而另一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沿江、沿海的中等城市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不得不摸索出一套适应域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英国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了五条区域性发展道路,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共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整理

从上图所示的五条道路中任选两条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条道路间的互动及其带来的影响。(要求:明确列出所选两条道路,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