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复习:七上第四单元 教材知识梳理

日期: 2024-06-13 中考阶段历史

单选题

试题详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试题详情
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试题详情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裂倾向的加剧
B、 均衡局势的打破
C、 区域经济的发展
D、 局部范围的统一
试题详情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措施(    )
A、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B、 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 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 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
试题详情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孔明在某次战役前给周瑜一封密信,信中有“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十六个字。历史上与此相关的著名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试题详情
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
A、 北方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B、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D、 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试题详情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这些谚语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①农作物种类单一    ②依据经验    ③遵循自然规律    ④讲究农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 消除了民族矛盾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沟通了中外文明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试题详情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虽然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中华文明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有(    )

①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②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③著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④建立起中医学基础理论

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⑥龙门石窟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试题详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才辈出。“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诗句描述的是(    )
A、 李时珍
B、 祖冲之
C、 顾恺之
D、 王義之
试题详情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此战”指(    )
A、 楚汉之争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试题详情
南朝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感叹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商业贸易繁荣
C、 社会政治稳定
D、 科技文化璀璨
试题详情
“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这表明(   )
A、 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B、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C、 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D、 汉化政策阻碍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试题详情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与之相关的战役(   )
A、 给秦朝腐朽残暴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B、 阻滞了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江南地区
C、 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
D、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试题详情
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 30 余年便迅速分崩离析。这引起学者对孝文帝改革作用与意义的深层次思考。表中这些观点(   )

观点一

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观点二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A、 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性意见
B、 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肯定性评价
C、 全面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D、 客观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两面性
试题详情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此材料反映了“高祖”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作用
D、 意义
试题详情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 三国鼎立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试题详情
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熏陶,他带领鲜卑族,主动发起变革,融入汉文化。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有(    )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确立县制,奖励军功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试题详情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 三国吴简
B、 《三国演义》
C、 《资治通鉴》
D、 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试题详情
《水经注》载,交州一年两熟,“恒为丰国”,“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这表明东晋南朝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B、 铁农具和牛耕已出现
C、 手工业技术日益成熟
D、 统治者倡导戒奢从简
试题详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绸之路始通
B、 北方经济发达
C、 民族交融加强
D、 南北政权分立
试题详情
如图是太原出土的北齐徐显秀墓的一个壁画。小高同学发现了一个细节:“有个小哥居然背着马扎!”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课下了解到这个马扎在当时叫“胡床”,并搜集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内迁各族的习俗影响了汉族
B、 徐显秀生活太奢华
C、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 晋朝人不喜欢胡床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的局面,形成于(    )

A、 西汉初年
B、 东汉末年
C、 三国时期
D、 两晋时期
试题详情
据《齐民要术》中《种谷》篇记载: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米味有美恶;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这体现了该书(    )
A、 重视农业生产效益
B、 提出商品生产思想
C、 专注谷物耕作技术
D、 蕴含朴素哲学思想
试题详情
图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下列事件最为关联的是(    )

A、 秦朝商鞅变法
B、 汉代丝绸之路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宋辽澶渊之盟
试题详情
下面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此表数据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西晋时的疆域比西汉小
D、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试题详情
《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该著作强调(   )
A、 顺应自然
B、 重视水利
C、 轻徭薄赋
D、 重农抑商
试题详情
改革“使拓跋鲜卑由游牧文明走向农耕文明,助推了社会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场改革是指(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苻坚改革
D、 孝文帝改革
试题详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自称为“汉氏之甥”,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也称自己为“大禹之后”,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这表明(   )
A、 北方民族有共同的民族起源
B、 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 游牧民族转向了农耕生活
D、 各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除了
试题详情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书画艺术成熟
B、 北方民族交融
C、 江南经济开发
D、 南北政权对峙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这位中国的恺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他把秦国的祖先们所创立的军事和民事中央集权制扩大到了整个帝国。

——摘编自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等

材料二: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摘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藩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

材料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摘编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等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史诗美术大展”解说词

 

展览作品

雕塑:《孔子讲学》(局部)

雕塑:老子与

《道德经》

油画:战乱中的

墨子(局部)

雕塑:法家韩非子

解说词

   A    

 

   B   

 

   C     

 

   D   

材料二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追求国家统一,整合多元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只是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这种思想与社会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实现。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试题详情
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三:“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请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