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6-15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

试题详情
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最先强迫中国签定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是(   )
A、 法国
B、 英国
C、 俄国
D、 日本
试题详情
2020年12月,在外飘零百余年的马首铜像,终于回归阔别已久的家——圆明园。马首回家,诠释着“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道理。十二生肖流失海外始于(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试题详情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由农民起义创建的政权。它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主要发展潮流同步的是(   )
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 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C、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D、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试题详情
1877—1889年,英国太古、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该材料说明了(   )
A、   国外轮船公司的航运技术落后于中方企业
B、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D、 国外轮船公司勾心斗角导致实力大大削弱
试题详情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团体用于联络的“信物”拓片,使用该“信物”的团体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太平军
B、 义和团
C、 北伐军
D、 义勇军
试题详情
《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些著作”不包括(   )
A、 《革命军》
B、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 《猛回头》
D、 《变法通议》
试题详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 曾国藩领导的洋务运动
B、 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
C、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 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试题详情
有人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下列不能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
A、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B、 出现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C、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已非常完善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不断成长
试题详情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外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 给新文化运动指明了方向
B、 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试题详情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这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黄埔的创办
D、 北伐胜利进军及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试题详情
从宏观上来看,它打响了第一枪,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造就了一批杰出将帅。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它还铸造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它”是(   )
A、 广西起义
B、 南昌起义
C、 武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试题详情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   )
A、 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B、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了
试题详情
从全国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其中1937年末为88%,1938年末为94%,1939年末为83%,1940年末为7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这表明中国战场(    )
A、 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
B、 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C、 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D、 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
试题详情
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要求地主对农民要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又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这说明(   )
A、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B、 共产党注意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 地主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D、 地主阶级始终是革命的主要对象
试题详情
“中共七大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对抗战期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和经验教训做了回顾和总结……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由此可见,中共七大意义在于(    )
A、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
D、 加速了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的步伐
试题详情
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皖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历史事件( )
A、   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试题详情
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说明当时(   )
A、 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
B、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 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
D、 渡江战役胜利完成
试题详情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 “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 生”的称呼。这些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崇洋媚外的趋向
B、 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C、 政府的思想控制
D、 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试题详情
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870

A、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 废除科举制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
C、 戊戌变法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 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试题详情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寇侵占东北、践踏华北的危急形势,有两位名为寿昌、守信的共产党人商定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提振了民志。这两位共产党人就是我们熟知的(   )
A、   鲁迅、曹禺
B、 齐白石、徐悲鸿
C、 田汉、聂耳
D、 闻一多、冼星海

综合题

试题详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 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三  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试题详情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愤于朝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次年初,张之洞派(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天下之大,臣民之举,宁无一二忠臣义士,伤心君父,痛念神州,出为平、勃、敬业之义举乎?果而,则中国人心真已死尽。强邻分割即在目前,嗣同不恨先众人而死,而恨后嗣同而死者之虚生也。

——1898年9月25日谭嗣同狱中绝笔

材料三  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19年5月17日闻一多家书

材料四  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1937年11月朱德家书

请回答:

试题详情
  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6年12月13日,《西安文化日报》(如图)刊载了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它的解决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材料二  东北民众及未撤走之东北军组建抗日义勇军,仅1932年1月就袭击日占城市30多次。各地学生开展集会游行,宣传抗日。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战的分水岭,它发生后, 各界人民纷纷募捐大批物品,慰劳抗战将士;800多万华侨平均每月捐款2000多万元。

——摘自李宏生《历史·世界卷》

材料三  全国和第五战区轰轰烈烈的团结抗战局面,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不会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在台儿庄战役捷后的电报中说“此役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摘自董助才《中共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论述题

试题详情
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以后,意识到落后的中华民族求知若渴,四处寻找老师,学习美国、日本、苏联等不少国家,最后还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足以表明,强调“中国特色”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摘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材料二  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请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