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2022年5月中考历史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日期: 2024-06-18 中考阶段历史

选择题

试题详情
2021年3月20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下面是和三星堆同时代各地出土的青铜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历史底蕴深厚    ②各民族多元一体    ③文化多样和谐    ④形式单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详情
植根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的“和谐”“诚信”“友善”,其思想精髓是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
A、 墨家的“兼爱”、法家的“以法治国”
B、 儒家的“仁”“信”、墨家的“兼爱”“非攻”
C、 儒家的“仁”“信”、法家的“以法治国”
D、 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
试题详情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发现了一千五百余支竹简,内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文书。这些文书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法律条文;二是法律解释;三是有关诉讼制度的各种规则。这些竹简内容折射出秦朝(   )
A、 经济发达
B、 统治残暴
C、 强化思想控制
D、 重视法制建设
试题详情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反,“国除为郡”。此外济东、济北等4个王国因罪而废绝,另有3个王国因无后而国除。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王也只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表明(    )
A、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消除
B、 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C、 郡国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D、 中央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张
试题详情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分析该表,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    )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 年)

南宋(1210 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A、 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B、 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
C、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
D、 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试题详情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
A、 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 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 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 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试题详情
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试题详情
英国主流报纸《卫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抹黑中国的文章,称中国生产的服装涉及强迫新疆维族人劳动,呼吁世界所有服饰品牌与零售商抵制中国产品。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进行了强烈谴责。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下有关新疆的历史史实,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

2)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

3)1762年,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统辖全疆军政事务。

4)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A、 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 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试题详情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好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中医成为我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②华伦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发明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被人们誉为“神医”

③《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④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试题详情
曾随郑和三下西洋的马欢在其所著《瀛崖胜览》记载:“设遇风、水不便,舟师失针,舵损。”曾随郑和四下西洋的费信也在其《星槎胜览》中写道:“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两则材料主要强调了(   )
A、 郑和船队总是遇到风浪
B、 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重要作用
C、 明朝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D、 郑和船队克服困难仍坚持远航
试题详情
下面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广州之后

对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尾声时期

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A、 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B、 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 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
D、 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试题详情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试题详情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持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试题详情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
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 建立了中华民国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试题详情
中国近现代史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与历史走向。下表1921—1935年这一时间段对应的单元格内,最适合填写的是(   )

时间段

阶段性特征

1894—1912

推翻帝制,建向共和

1921—1935

1949—1956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A、 五四风雷,大众觉醒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星火燎原,高潮选起
D、 民主革命,转危为安
试题详情
电影《八佰》讲述了被作“八百壮士”的国名革命军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历史事件。与该电影有关的战役对中国战局的影响是(    )
A、 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B、 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 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试题详情
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抗美援朝
D、 改革开放
试题详情
《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 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 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 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试题详情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A、 《袁隆平传奇》
B、 袁隆平的新闻报道
C、 袁隆平遗留的手稿
D、 袁隆平的成果展示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试题详情
“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普待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材料说明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之间是(    )
A、 契约关系
B、 对立关系
C、 平等关系平
D、 雇佣关系
试题详情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反映出(   )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试题详情
《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由此可知,《权利法案》(   )
A、 引发英国史上的“光荣革命”
B、 使国王成为彻底无权的虚君
C、 标志着英国成为工业化强国
D、 为英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
试题详情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提出了(    )
A、 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维护无产阶级利益
C、 无产阶级通过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D、 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试题详情
1862 年夏,英国政府已决定武装干涉,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某外交官在给美国政府的电报中写道:“如果美国政府发表一项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欧洲舆论马上会强烈地、一面倒地同情我们,以致……没有一个欧洲政府敢于借宣言或行动置身于一个受世界谴责的制度那一方面。” 材料表明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由于(   )
A、 国际形势的需要
B、 奴隶暴动的威胁
C、 领导人的主观意愿
D、 国内舆论的指责
试题详情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忠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材料反映了(   )
A、 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B、 一战给欧美国家带来政治经济危机
C、 一战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
D、 战争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试题详情
漫画家常用犀利的画笔针砭时弊。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导致图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A、 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
B、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 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 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试题详情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试题详情
下面是二十世纪50—90年代,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试题详情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材料强调了( )
A、 互联网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 国际经济新秩序重需建立
C、 现代社会发展应重视生态问题
D、 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综合题

试题详情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促进各地区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不但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贸易额也有所扩大,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宋代以前并未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宋朝政府不仅鼓励对外贸易,还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藩坊。两宋时期,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远洋航海能力大大提高,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试题详情
近代以来的中国不断向外学习,翻译专业应运而生。下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3个时期翻译界与外语学习的状况,可了解到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历程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学堂和从事翻译的机构。京师同文馆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培养了一批外语人才;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20余种。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学。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翻译出版的数据。

翻译领域

工程技术

纯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农业

百分比

58%

24%

14%

14%

出版的翻译书籍语种

中国本土

译自俄语

译自其他

百分比

49%

45%

6%

材料三:英语的学习在新中国经历了很多的曲折。1952年开始,各大学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英语系,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1983年,高等学校各种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如下:

外语

英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日语

西语

阿语

其他

人数

22211

1318

1268

1613

3591

117

31

213

材料四:小李是英语系的学生,她做了以下表格准备翻译成英语。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题示例(不能照抄):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1978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

“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

1997年

香港回归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08年

成功举办奥运会

试题详情
食物往往烙上鲜明的历史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以下鞭刑。战争也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落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丝路小史》

第二组

1986年,苏联对麦当劳的态度有了显著改变,苏联电视台插播了一段对麦当劳的正面描述:吕着热气的汉堡包,柜台后忙成一团的服务生

《麦当劳打进苏联用了14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