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

日期: 2024-05-17 高三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试题详情
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推断(   )

①世袭制代替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③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

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后汉书》对上计制有如下记载,州郡属官“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罪。”即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赈灾救济等情况上报中央。据此可知,上计制)除了考核政绩外,还有利于(   )
A、 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B、 中央政府掌握全国情况
C、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试题详情
下图是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对此,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又夫平!”这一评价强调了(   )

A、 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
B、 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C、 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
D、 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
试题详情
在官吏选拔中,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而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选送,即参加科举考试)。”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这一变化(   )
A、 导致南北分卷
B、 给政治增添活力
C、 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D、 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试题详情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成功治理边疆的经验有(   )

①发动西征,设立四大汗国

②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③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投

④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⑧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有同学在研究清朝人口问题时,收集了如下数据,并据此对清朝前中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全国人口总数(单位:万人)

顺治九年(1652年)

1448.3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2358.7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1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8

A、 西医传入并得到了普及
B、 赋税政策调整推动人口生育
C、 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 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大背景
试题详情
下表为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衍变表(部分),导致“衍变”的重要原因是(   )

1860年前

1860年后

红毛,红毛番,西夷,洋夷,西洋夷

西洋人,西国人,欧人,西人,洋妇

西夷,各夷,诸番,杂番,外夷

泰西,西洋,西方,外洋,外国,外域,欧美各国,西洋国,泰西诸邦

英夷,法夷,米夷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夷船,夷舶,夷炮

洋船,洋舶,洋炮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宗藩关系的解体
C、 中西交往的扩大
D、 国际法基础的奠定
试题详情
某文件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下列史实与这一规定相关的是( )

①全面抗战的爆发

②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立

③《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下面有关这一时期的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
C、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D、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试题详情
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 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中德贸易扩大
B、 国家实力对比决定商品交易种类
C、 交通线路演进助力国际贸易发展
D、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试题详情
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其中,犁耕出现于(   )
A、 旧石器时代晚期
B、 新石器时代晚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汉朝以后
试题详情
公元前4世纪,一位国王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为了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种类繁多、语言和文化各异的东方地区,他制定了一系列东方政策。他承袭了东方传统,也极为打扮成东方皇帝的样子。他是(   )
A、 汉谟拉比
B、 亚历山大
C、 屋大维
D、 查士丁尼
试题详情
“他们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于(   )
A、 公元1世纪
B、 公元10世纪
C、 公元13世纪
D、 公元15世纪
试题详情
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原本是世界边缘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期,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中心。据当时一位威尼斯大使记载,安特卫普每年的贸易额是威尼斯的二十余倍。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商业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航运保险公司等,最初都是在安特卫普发展起来的。导致安特卫普在16世纪超越威尼斯的外部困素是(   )
A、 尼德兰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 最早走上对外殖民掠夺的道路
D、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试题详情
某一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将对腐朽制度的仇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完全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把自然问题同社会问题视为性质上近似的问题。下列对这一运动解释正确的是(   )

①其精神内核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②思想家相信进步,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

③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

④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促进了该思想运动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926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亚洲本身都变了”表现在(   )

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③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④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
A、 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 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 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 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试题详情
唐传奇《崔炜传》中曾记载,晚唐德宗年间,主人公崔炜在一番曲折的经历后获得了一颗珠宝,于是他回到广州找一个年迈的胡商售卖。胡商见到后大惊失色,说,此珠是大食国的国宝阳遂珠。一千年前,汉初的南越国国王赵佗派一个“异人”到大食国偷取而来。后随南越国王埋入地下。······胡商还说,自己受国王所托,从大食国乘船远渡来,就是来寻此珠宝,愿意以十万缗钱交换此珠。对这一情节,四位学生都认为有史实错误,下面四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学生甲,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并未开通,大食国商人无法乘船来到中国
B、 学生乙,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到8世纪,汉初时还不存在
C、 学生丙,唐朝时广州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中不可能有胡商活动
D、 学生丁,文学是虚构的,与时代背景毫无关联,文中的史实也没有意义
试题详情
 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这是清政府首次明确允许本国人民出洋务工。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以下关于华工问题的评论,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使西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②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③补充奴隶贸易终止后劳动力的不足       ④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试题详情
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才能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生活在2世纪的希腊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的《希腊志》提出另一种说法: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赛里斯人制造了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欧洲人对蚕丝生产的描述有想象成分

②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传播在逐渐进步

④丝绸已成为古罗马社会服饰的主要材料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下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据此推知,增长更为突出的乙国和丙国分别是(   )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钢产量(单位:千吨)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项目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钢产量(单位:千吨)

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1871 年

1891 年

1871 年

1891 年

1871 年

1891 年

860

1897

80

740

13.259

26.025

1665

9203

69

4277

29.5

14.09

1564

4641

521

2352

37.9

94.2

6600

7499

600

3200

127

186

A、 英国、德国
B、 英国、法国
C、 美国、德国
D、 美国、法国
试题详情
说到上海历史,都以为始于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故其地称为申,其江称为申江、或黄浦、或歇浦。但近代学者从各方面研究之结果,确知上海在唐以前尚未成为陆地,二千余年前怎会有春申君的古迹?这一研究方法说明(   )
A、 引用史料论证要核对原文并尽可能地掌握第一手史料
B、 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才能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结论
C、 历史记载的可靠与否须通过考古发掘加以核实与鉴别
D、 证误与辨伪较为直截了当的方法是举出一个有力反证非选择题部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0分,第24题18分,第25题23分,共51分)

试题详情
南宋朱熹在继往圣绝学的同时,还积极关注民生救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摘引自《宋史·道学二》

材料二: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年)呈请南宋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熹这么做,其目的是“惠活鳏寡,塞祸乱源”,即救灾扶贫,使黎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品端《朱熹与社仓法》

试题详情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状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试题详情
城市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在事关人类生存却易被忽略的人与空气的关系上,便产生了始料未及却影响深远的潜在变化。城市的空气中混杂、聚集着来自下水道、墓地、地窖、屠宰房和污水坑散发的气味,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群既不利于气流吹散它们,也不利于阳光分解它们,而未分解物在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以致带来疾病。1856年8月1日,《英国母亲日志》刊载《健康指南》一文,开篇即言:“没有什么东西比健康更重要”,要享受健康就必须呼吸“洁净的空气”。1884年12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沃尔夫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

-摘编自严玉芳、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新鲜空气诉求》 

材料三: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秩的风俗和交往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的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过,城市许多原先的功能作用曾经一度受自然状况所支配,要求所有参加者都到场,现在这种作用可以被电子传输,分发到全球各处。如果在一个远方的村庄里,能像在拥挤的市中心区一样,看到同一个电影,或听到同一个广播节目,那就不需要住在那个市中心区。我们必须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两者之间寻找出一种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各自能发挥优势的基础上、重新还原到人的尺度。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