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题

日期: 2024-06-17 高三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详情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 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C、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 进入早期国家时期
试题详情
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
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 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 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D、 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试题详情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 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 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 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 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试题详情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 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B、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试题详情
《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A、 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B、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试题详情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材料反映出(   )
A、 清朝已经面临中央集权危机
B、 梁启超对李鸿章持肯定态度
C、 为维新变法开展寻找理论依据
D、 李鸿章已经具有民族民主思想
试题详情
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罗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
A、 沈括
B、 马可·波罗
C、 利玛窦
D、 徐光启
试题详情
明清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   )
A、 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
B、 农村家庭的收益结构变化
C、 资本主义已缓慢发展
D、 江南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试题详情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
A、 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B、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C、 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D、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试题详情
清朝政府未在西藏地区设立行省,而是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和册封达赖、班禅,来管理该地区的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的边疆治理(    )
A、 比较重视订立盟约
B、 具有因俗而治特点
C、 以军事征服为依托
D、 主要依靠和亲联姻
试题详情
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菌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材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    )
A、 推动了明朝后期传统科技完成转型
B、 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C、 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相关知识
D、 逐渐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主流方法
试题详情
如表为明代不同时期法律、法规对违禁下海囚犯处罚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嘉靖时期(   )

处罚缘由

明太祖(大明律》

《嘉靖问刑条律》

携带一般违禁物品下海

杖一百

发边卫充军

携带重要违禁物品下海

纹刑

斩刑,并枭首示众

官吏通同犯罪

除死罪外,罪止杖一百,不连累子孙

除死罪外,发边卫永远充军,并且取消子孙永袭的权利

A、 社会矛盾逐步缓和
B、 倭寇侵略危机已被消除
C、 对外政策更加保守
D、 民本思想受到政府重视
试题详情
下图是《德国的对外扩张(1938~1939年)》。对此图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 此时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B、 德法处于“奇怪的战争”阶段
C、 此图可示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D、 苏德爆发战争使二战规模扩大
试题详情
二战后,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经济增长率长期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英国这种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的现象,被称为“英国病”。为此,英国政府进行过许多努力,但更效果不彰,直到撒切尔夫人主政期间,“英国病”才基本治愈。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成功经验是(   )
A、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计划性
B、 通过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 推行企业国有化加强宏观管理
D、 发展信息产业激发创新活力
试题详情
下图为1824年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所绘《希望的毁灭》,它虚构了一只前往北极探险的“希望号”木船撞毁于海上厚冰的情状。画中仿如巨石的厚重冰片层层相叠,相形之下一只小船翻一旁。该作品体现了(   )

A、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进步
B、 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质疑
C、 分裂影响了德国的发展前景
D、 现代主义对天人关系的反思

非选择题:共55分。

试题详情
晚晴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晚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不仅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晴报人的兴起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1895年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这两份报纸虽然很快遭到清廷的封禁,仅前后发行数月,但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却就此发端。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顺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关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艺和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及其他科学一样,同属意识形态之一种,是生活和现实的反映。文艺和其他意识形态不同的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不是通过概念去说明,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据张振金《文学要反映时代生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学艺术与时代特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