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日期: 2024-06-16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试题详情
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的宴会上,毛泽东说道:“我们这一桌什么都齐了,有无产阶级李立三,有无党派人士、文学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许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陈叔通,还有妇女界廖夫人及华侨两老人,这是统一战线的胜利。”这说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人员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 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试题详情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曾寄出一封信,信中写道:“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府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合现在500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从中我们不能得出(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是曾联松先生
B、 新中国国旗图案很有可能是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并刊登在政协纪念刊上
C、 曾联松对国家的贡献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肯定
D、 中央人民政府曾许以巨额报酬来征集国旗设计图案
试题详情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币”“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 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D、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试题详情
历史图像资料能够诠释和还原历史事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下列图像资料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反抗外来侵略
B、 进行三大改造
C、 发展国民经济
D、 巩固新生政权
试题详情
“广大农民获得渴盼已久的土地并解除高额地租及其他非经济剥夺之后,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发展经济的热情高涨,在政府的引导下兴修水利工程,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争取增产增收。”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A、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C、 激发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热情
D、 提升了粮食产量
试题详情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列哪一成就不是“一五”计划的( )
A、 青藏公路通车
B、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C、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D、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试题详情
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和粮食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抗美援朝的推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试题详情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试题详情
下表是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所占比例,表中材料反映了( )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0%

A、 新民主主义经济占主体
B、 三大改造存在不彻底性 
C、 公有制经济基本建立
D、 私有制经济已不存在
试题详情
右图反映了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出现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C、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试题详情
“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满怀深情望北京。要让大草原,石油如喷泉……”听到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时,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一创业英雄人物的形象?( )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雷锋
D、 邓稼先
试题详情
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试题详情
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土地改革

为工业化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B

公私合营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开端

C

中共十三大

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政治保障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走出国门。这一年,出访的领导人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级别以上的就有12位,先后出访20次,访问的国家达51个,以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为主。这些出访(   )
A、 开阔了眼界,为改革开放作准备
B、 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波出访热潮
C、 彻底改变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
D、 粉碎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企图
试题详情
“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材料中的“政治决断”是指( )
A、 开始实行土地改革
B、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试题详情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了(   )
A、 重心转移
B、 理论创新
C、 平反冤假错案
D、 拨乱反正
试题详情
对联折射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中反映改革开放之后情况的是(   )
A、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试题详情
据下表推断,“上海”牌手表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                                                                                            

时间

发展历程

1955年

上海手表厂建立

1988年

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上海浦东开发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题详情
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基地)示意图和对外开放初期示意图。对这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与图二是因果关系
B、 图一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图二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C、 图一所示各项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图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 图一重工业基地集中在东北地区,图二对外开放开始于东南沿海地区
试题详情
“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回顾历史,宁波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宁波又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A、 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B、 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C、 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D、 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
试题详情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梦”基本内涵的是( )
A、 和平共处
B、 国家富强
C、 民族振兴
D、 人民幸福
试题详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管子•法法》中提出:“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材料中内蕴的理念、精神正好彰显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全面依法治国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全面深化改革
D、 全面从严治党
试题详情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等法规,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行文以及各机关团体、国营企事业单位各种牌匾、标语、路标等,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率已达到90%以上。以上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
A、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B、 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
C、 使用和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字
D、 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
试题详情
自2005年两岸春节包机谈判在澳门达成协定后,每次春节包机谈判都在澳门进行。另外涉及两岸关系的研讨会、论坛等也在澳门举办。2006年12月举办的全球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有400多名台湾人士出席,是台湾各界出席历届“和统会”活动最多的一次。这反映出(   )
A、 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
B、 澳门成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唯一通道
C、 澳门回归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D、 台湾当局对“一国两制”战略的认可
试题详情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如果要给上述知识要点确定一个学习主题,符合主题的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 祖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D、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试题详情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A、 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B、 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D、 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试题详情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的主题是( )

A、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防力量的不断增强
B、 我国空军已经成为守卫祖国的钢铁卫士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D、 我国国防建设中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
试题详情
某同学将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参加了班级举办的“文史家”演讲比赛。以下他的作文摘录反映了我国( )                                 

袁隆平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为了让祖国的百姓吃得饱,袁隆平开始研究水稻,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他研究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

屠呦呦带着自己的团队研究出了青蒿素,令世界为之一振。

A、 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B、 国防力量不断加强
C、 文学艺术突出发展
D、 航天技术取得成就
试题详情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试题详情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                                                                                                                                                

年份

文件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A、 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B、 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C、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 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非选择题(本大题含3小题,第31题15分,32题14分,33题11分,共40分)

试题详情
建国后,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展开,但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发展生产也遇到不少困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并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推动农业互助与合作。到1952年底,农民开展农业互助与合作,老解放区占65%以上,新解放区占25%左右;全国还成立了4000多个农业合作社,创办了几十个高级社。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第三

材料二:1985-1995年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397.6

686.3

1577.7

农村平均每人住房(平方米)

14.7

17.8

21.0

农村每百户有电视机(台)

11.7

44.4

80.7

文教娱乐用品服务消费(元)

12.45

31.38

102.39

——摘编自《1985-1995年国家统计年鉴》

试题详情
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理论创新——感受中国崛起】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

任务二【重温历史——见证外交风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需求。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018年6月9﹣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此次峰会是今年中国第二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序号

重大事件

1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

女排奥运夺冠并获得世界大赛三连冠

4

香港回归

5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6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7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任务三【百年奋斗——见证伟大成就】

试题详情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收集了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的钢铁意志!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深圳的变化——“拓荒牛”“孺子牛”精神


20世纪70年代的深圳


21世纪初的深圳

材料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的疫情防控从中央到地方用灵活高效的精准施策,铺设一张从城市、到社区和农村的疫情防控大网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无数白衣战士舍生忘死,钟南山院士以84岁的高龄再度出征。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根本保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