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2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

日期: 2024-06-16 中考阶段历史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试题详情
太史公在《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这些遗址中地理位置处于文中所指“天下之中”的是(   )
A、 红山文化遗址
B、 元谋人遗址
C、 半坡文化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试题详情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不断变化。商代纹饰充斥着各种神话幻想中的动物,充满诡异的神秘气氛;西周中期器物纹饰则大多只见一些几何纹样,具有单纯明快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纹饰出现了宴饮、狩猎、战争等社会现实的题材。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
B、 青铜器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C、 分封制从确立到崩溃
D、 社会观念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变
试题详情
西汉初年,汉高祖竟配备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驾车,将相大臣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统治者无顾及兴学设教之事:汉武帝时,国力充实,采纳儒士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材料意在说明(   )
A、 经济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发展
B、 汉初统治者不重视兴学设教
C、 汉武帝实行文化的“大一统”
D、 儒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试题详情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   )
A、 统一了度量衡
B、 推动了社会发展
C、 统一了语言文字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试题详情
“卯时,江东的田间,一头牛拉着曲辕犁,农民们的劳作开始了;辰时,越州,越窑开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已时,长安西市,一路上,大食商人、东瀛人和大月氏的金银器匠人来来往往……”这段大唐十二时辰(节选)充分体现了唐朝(   )
A、 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 经济繁荣景象
C、 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 对外交流频繁
试题详情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是(   )
A、 忆昔开元全盛口,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C、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
D、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
试题详情
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 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 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 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试题详情
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掌管吐蕃地区军民各项事务,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   )
A、 元朝使用中原制度
B、 不同风俗趋同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 南部边疆开发
试题详情
如表为18世纪至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的概况。这一现象(   )

东北地区

从300万增至1000万

内蒙古

从100万增至350万

新疆北部

从数十万增至200余万

云贵山区

从500万增至1600万

台湾

从数十万增至250万

A、 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
B、 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
C、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 源于凊代贸易的兴盛
试题详情
清朝早期的商税,乾隆十八年较雍正三年增长163.55%,较康熙二十四年增长186.1%,较顺治九年增长435%商税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比例,由顺治九年的4%,上升到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三年的6%,又上升到乾隆十八年的13%。商税的增长折射出清朝(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商业贸易的兴盛
D、 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试题详情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 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试题详情
李鸿章在《示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 “受人凌辱”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 体现了崇洋媚外的思想
D、 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试题详情
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 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 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 加速了中央集权旁落
D、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试题详情
1937年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的飞机、坦克、汽车、各式枪炮等物资,90%以上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从1937年到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锡、铅等各类矿产及大量的茶叶、生丝、羊毛、驼毛等物资,大部分在星星峡、哈密等处交货。由此可推知(   )
A、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日军侵占中国东部大片领土
C、 中国正面战场面临严峻挑战
D、 中国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北
试题详情
某报纸曾这样评论道:“(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评论意在强调(   )
A、 内战有两个战场
B、 国共矛盾的焦点是农民土地的归属
C、 农民阶级被分裂
D、 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国共的土地政策
试题详情
如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题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年次

课程

备注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 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 “西学”教学内容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
C、 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 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试题详情
“昨日接到你亲笔写的家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见(鉴)于你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与此相关的时代主题是(   )
A、 工业建设
B、 政权巩固
C、 祖国统一
D、 民族团结
试题详情
如表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成就对比表。这一转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七五”计划(1986-1990)

“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6%

3%

A、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B、 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试题详情
20 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允许台湾的李登辉"总统"访问美国,向台湾出售 F-16 战斗机,反对北京举办 2000 年奥运会,同时阻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表明美国对中国企图 (   )
A、 战略上遏制
B、 经济上打压
C、 领土.上分裂
D、 文化上肢解
试题详情
袁隆平发明的“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91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在三亚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据此可知,他(   )
A、 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B、 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C、 艰苦朴素、乐观自信
D、 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试题详情
如表是世界上古人类文明的部分资料。此表格体现了(   )

区域

古文明代表

相关制度

文明成就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

君主专制制度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

0-9计数法、佛教、梵文

爱琴海地区

古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荷马史诗》、柏拉图

A、 两河流域文明最为先进
B、 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
C、 古希腊是世界文明之源
D、 人类早期文明相互影响
试题详情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 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 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 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试题详情
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 理性主义的产生
B、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开始
D、 浪漫主义的发展
试题详情
一位学者说“历史学不必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哥伦布。比如,在1493年,整个世界不认为奴隶制是错的。一些美洲印第安民族也奴役其他民族,非洲人也奴役其他非洲人,欧洲人也奴役其他欧洲人,批判哥伦布做了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是没有道理的。”这位学者旨在(   )
A、 说明奴隶制在当时是合理的
B、 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C、 为哥伦布奴役印第安人做辩护
D、 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主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
试题详情
对表格中美国和德国的煤炭、钢产量变化的解读,结论正确的是(   )

国家

类别

时间

美国

德国

煤炭

煤炭

1870-1879年

4900万吨

38万吨

4600万吨

31万吨

1910-1914年

47400万吨

2657万吨

24700万吨

1479万吨

A、 美德工业发展后来居上超越英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重工业发展
C、 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D、 美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试题详情
“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独特之处在于(   )
A、 通过立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B、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 鼓励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D、 利用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化
试题详情
“(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最能反映(   )
A、 两次世界大战性质不同
B、 战争带来巨大心理创伤
C、 战争造成巨大人员伤亡
D、 不同态度决定战争胜败
试题详情
1968年,美、苏联合抛出所谓“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并于同年7月签署。条约掩盖美、苏核竞赛是世界紧张局势的根源,反而归罪于“核扩散”。条约还规定国际原子能总署有权检查无核国家的核技术情况。该条约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美苏合谋维护其核垄断地位
B、 核竞赛威胁人类社会整体安全
C、 美苏阻止核扩散的坚定决心
D、 有核国肆意干涉无核国的内政
试题详情
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500多场战争中70%都有大国的参与。而二战后的几十年来,不仅没有发生全球性的战争,有大国参与的局部战争不到三分之一,很多都是小国之间的冲突或内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国(   )
A、 忙于治理战争创伤
B、 没有结成军事集团
C、 军事实力普遍削弱
D、 受到联合国的约束
试题详情
霍华德斯波德克《全球通史》:进化不仅发生在人类世界,也发生在我们所患的疾病领域…因此,药理学成了一场介于疾病细菌的不断演变和新的治疗手段的发明之间的一场竞赛。这段话意在说明(   )
A、 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B、 经济发展加速疾病细菌的演变
C、 生活因为科技进步而丰富多彩
D、 社会发展同时需要应对新问题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恰当地运用多种史料研究历史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这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新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秤砣)上的铭文拓片和《琅邪刻石•始皇诵诗》(节选)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

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皇帝,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

明壹之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

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

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琅邪刻石•始皇诵诗》

材料二: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

——摘编自杨乙丹《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材料三: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贾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试题详情
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诞生了不同的革命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一步步走向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双手和锄头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是延安的党员干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拨的政治本色。

——《延安精神是值得永远弘扬的革命精神》

材料二: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时间

1950年

195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其中:苏联

12.86

40.44

47.82

48.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其中:西方国家

14.87

1.59

7.08

5.01

7.42

6.69

11.37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呢?邓小平鲜明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就是在“继续发展”中,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共产党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沈传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试题详情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在人类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纺织工业的惊人增长,带动了英国经济的“起飞”……英国棉纺织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关联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变革,对经济的全面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机器化的生产模式很快扩散到毛、麻纺织,使机械工程和金属制造业得以兴起和发展……其次,棉纺织业所获得的利润为其他部门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摘编自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材料二:1860-1900年主要国家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表(单位:%)

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