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1年中考历史四模试题

日期: 2024-06-15 中考阶段历史

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试题详情
如图文物是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据专家分析,这件文物很有可能是当时祭祀使用的道具。据此可知,该考古成果能够印证三星堆文化的(   )

A、 礼典祭祀和天文历法
B、 青铜冶炼和礼典祭祀  
C、 青铜冶炼和工业生产
D、 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
试题详情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试题详情
春秋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战乱频繁
B、 各国君主的支持  
C、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 百家争鸣
试题详情
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试题详情
《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 统一铸币
B、 盐铁官营
C、 平抑物价
D、 休养生息
试题详情
到建党100周年,我国农村要完全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扶贫方法就是要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并进行科技创新。下列农具,发明于唐朝而且用于农业灌溉的是(   )
A、             筒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试题详情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不能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 南宋对外贸易发达
C、 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 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试题详情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唐宋重视科举制
试题详情
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①宋朝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②武则天翻阅史书《资治通鉴》

③临安城有许多回族商人用交子做买卖

④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试题详情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 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试题详情
假如穿越到明朝,你可以吃到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等这些食物,它们原产于(   )
A、 南美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欧洲
试题详情
如表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简表”,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趋势的正确表述是(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解除禁军与地方节度使军权

废丞相

权分六部设厂卫

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促进民族交往  
C、 加强边疆管理
D、 推进中外交流
试题详情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该序言可能出自(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查士丁尼法典》  
C、 1789年美国宪法
D、 《拿破仑法典》
试题详情
1901年,有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愤怒地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该评论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试题详情
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   )
A、 辛亥革命的背景
B、 辛亥革命的经过  
C、 辛亥革命的特点
D、 辛亥革命的影响
试题详情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试题详情
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大的同盟军,如果没有革命的武装力量,在一个毫无民主权利的国家,凭着赤手空拳,要推翻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反动势力是办不到的。这直接推动了(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
B、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秋收起义的爆发
D、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试题详情
推断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共同理由是(   )
A、 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 都被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篡夺了革命果实  
C、 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  
D、 都是翻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试题详情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是(   )
A、 四一二政变
B、 第五次“围剿”  
C、 皖南事变
D、 七一五政变
试题详情
史料是指可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提供史实根据的东西,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求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 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B、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  
D、 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试题详情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条例的发布表明我国(   )
A、 对外开放开始启航
B、 对内改革初见成效
C、 对外交往取得突破
D、 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试题详情
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直接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 法兰克王国
B、 古代日本
C、 阿拉伯帝国
D、 古代印度
试题详情
明末《农政全书》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郑和下西洋  
C、 闭关锁国的实施
D、 蒸汽时代的来临
试题详情
有人说,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科学以其威力迅速战胜神学是必然的  
B、 达尔文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C、 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  
D、 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分别在不同领域给神学以致命打击
试题详情
1921年的俄国农贸市场出现了一种现象:农民把多余的牛奶、鸡蛋、面包摆在街道的两边高声叫卖,这在过去的几年是不可想象的。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为(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举措
试题详情
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0%.上述材料说明( )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国内的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危机寻求苏联的帮助
试题详情
如图反映的是世界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其中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北京时间2020年3月26日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这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次以视频会议形式进行协商,对当前世界应对疫情蔓延、稳定世界经济、加强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A、 二十国集团已经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发生质的变化  
C、 世界各国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 全球治理需要由新兴国家进行主导
试题详情
华为有17万多名员工,产品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的人口。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国经济呈现本土化趋势  
B、 地区经济呈现区域化趋势  
C、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D、 世界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
试题详情
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 交通拥堵问题
B、 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 就业就医问题
D、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明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试题详情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外城市化的特点尽管不同,但对社会的影响基本是一样的。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制造业和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曼彻斯特。而一些传统老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来移民逐渐增多。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60年,城市化向高层次迈进时,其他国家的实业界人物、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集中在大城市。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至20世纪初,京汉、京张、津浦、京奉等铁路相继建成,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铁路网正式形成。同时期,天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须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和章程,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

——摘编自杜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汽车普及化。到1992年7月,日本各类汽车的总拥有台数已达到6000万台,不但导致空气污染,而且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摘自李蓉蓉、郭惠斌等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