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6-18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56分)

试题详情
 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可共同印证( )

A、 半坡居民的生产
B、 炎黄传说的可信
C、 早期国家的产生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试题详情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深受夏商王朝影响的青铜器和玉器,比如发现了夏商王朝创立的用璋、戈等仪仗化的器具。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 多元一体
B、 满天星斗
C、 全面辉煌
D、 源远流长
试题详情
 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
A、 行省制
B、 均田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试题详情
 据《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专制制度强化
B、 周朝王室衰微
C、 社会和平稳定
D、 晋国国力增强
试题详情
 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种变化说明( )
A、 人口大量减少
B、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 社会经济发展
D、 诸侯国数量减少
试题详情
 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秦朝(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刑法严酷
D、 战乱不断
试题详情
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尊王攘夷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王与马,共天下
试题详情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去病”的主要贡献是( )
A、 推翻秦朝
B、 修筑驰道
C、 统一岭南
D、 北击匈奴
试题详情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史实中可以印证它的是( )
A、 西域都护的设置
B、 丝绸之路开辟
C、 南海郡的设置
D、 卫温到达夷洲
试题详情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 丞相权力膨胀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
试题详情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伤寒杂病论》
D、 《大明历》
试题详情
 下图所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

A、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试题详情
 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这两个字寓意吉祥
B、 少数民族迁居中原,学习汉族文化
C、 受外来的佛教影响
D、 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
试题详情
 2023年暑假出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隋朝

非选择题(第15题12分,第16题16分,第17题16分,共44分)

试题详情
 历史文物背后传递着许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

——据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

材料二

铜冰鉴

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三广袤的中华大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考古学就是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夺目的光辉。

——据王新春《那些震惊世人的“遗珠”》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虽然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一个初步同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

——摘自《哈佛中国史》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

材料三 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之平民也。……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

卷二:大豆、大小麦、水稻……

卷三:种蒜、种韭、种首蓿……

卷四:栽树、种枣、种木瓜……

卷五:种桑、养蚕、种柳……

卷六:养牛、马,养羊……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