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二)

日期: 2024-05-31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

试题详情
某历史学习小组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该单元的学习主题应该是唐朝的…………( )
A、 建立与统一
B、 巩固与发展
C、 繁荣与开放
D、 兴盛与衰亡
试题详情
“(唐代)文武将吏, 擅自署置(部署、设置, 常指选用官吏), 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宦官与外戚的矛盾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试题详情
右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试题详情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反映了隋唐时代(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杂居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
试题详情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唐朝“开元盛世”之景象的是(  )
A、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试题详情
 观察如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A、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证明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试题详情
 读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A、 布局严整对称
B、 街道宽阔整齐
C、 建筑规模宏伟
D、 商业繁荣发达
试题详情
 如表是关于隋炀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隋炀帝(  )                                                                                                                                                                                                                              

605年

即位:一游江都;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

607年

出洛阳游长安等地;下诏大修长城

608年

出塞巡长城

609年

出洛阳西巡,破吐谷浑

610年

二游江都

612-614年

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

615年

赴太原,巡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围困

616年

三游江都

A、 不问政事 沉迷享乐
B、 励精图治 巩固统一
C、 厉行节俭 从善如流
D、 好大喜功 不恤民力
试题详情
 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

科举制的创立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唐蕃和亲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大唐西域记》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下表是唐太宗李世民重用的部分大臣,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 )                                                                                                            

人物

尉迟恭

魏征

马周

长孙无忌

身份

降将

太子李建成的旧臣

大臣常贺的幕僚

外戚

A、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 勤于政事,开创盛世
D、 吸取教训,提倡节俭
试题详情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试题详情
如图是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它描绘了唐代宫廷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 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 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 夜市生活丰富多彩
D、 精神风貌刚劲豪迈
试题详情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成长,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以上材料认为“胡兵团扑到唐室的内地来”的原因是( )
A、 皇帝荒废朝政
B、 节度使权力膨胀
C、 军队战斗力弱
D、 农民负担过重
试题详情
 “她是宋代的一位女词人。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她”是(  )
A、 李清照
B、 苏轼
C、 辛弃疾
D、 关汉卿
试题详情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 制约地方长官
B、 控制财政大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牵制宰相权力
试题详情
 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社会安定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试题详情
 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题名小录》和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进行统计,得出“半数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家庭”的结论。这一发现可以证明科举取士(  )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是古代选官的主要制度
C、 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作
D、 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试题详情
实现富国强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变法图强,其措施中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从而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是( )
A、 募役法
B、 农田水利法
C、 方田均税法
D、 保甲法
试题详情
 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 耕地面积的增加
B、 科学技术的突破
C、 对外贸易的发展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试题详情
印刷术尚未普遍应用的年代,文献的传播基本依赖手抄,手抄耗时长且较难保证与原文本一模一样,印刷术的普及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反映出印刷术( )
A、 推动了文化出版业的产生
B、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C、 提升了文献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D、 产生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试题详情
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朝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占三个……说起(这一时期)文人优雅淡定、含蓄从容的诗意生活,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因此,它被人们誉为“文人的乐园”。这个“朝代”是(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试题详情
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采取的措施是( )
A、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B、 任用范仲淹主持改革
C、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试题详情
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他的这些举措( )
A、 结束了草原的分裂混战
B、 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C、 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试题详情
宋代城市中的瓦舍每天都有商业性的蹴鞠、花鼓、杂技、相扑、舞剑等项目表演。 由此可见,当时( )
A、 体育锻炼成为时尚
B、 商业活动受到限制
C、 传统建筑技艺高超
D、 都市娱乐生活丰富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隋唐时期•下册》

材料四: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传佛学佛者,络绎不绝。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3卷)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 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

材料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