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河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摸鱼”出自“浑水摸鱼”,原指人趁形势混乱私自攫取利益,现引申为上班期间不认真工作,利用网络从事与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多用于上班族,也指学生上课期间利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活动。青年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相比其他群体,更易受网络的影响。近年来,青年“摸鱼”现象引发了大众持续关注,“摸鱼者”的心理表现和导致这种表现的诸多因素值得探讨。

    欲达而不求速。在网络社会,只要时间成本相对低廉,“摸鱼者”便有可乘之机,往往通过营造虚假勤奋的形象来实现自我满足。例如,有人在朋友圈发布堆满文件的图片,再配个瘫倒的表情包,以示自己很努力、很辛苦,而实情却可能是上班期间工作远未达标。持这种“摸鱼”态度的青年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用畸形行动博取所谓的心理满足,奋斗的形式大于内容。而一旦时间成本消耗殆尽,“摸鱼者”便不得不通过“糊弄”来勉强完成任务。部分青年陷入这种“泥淖”,短期内也许能达到某种“欲”和“达”的矛盾和解,但长此以往则会损害身心健康。

    从众的比较。网络空间中价值观相近的青年集聚于社群平台,凭借文字、表情、音视频互刷、点赞等行为完成对彼此身份的指认,并不自觉将其嫁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网络的虚拟性、装饰性、不确定性等可能会加剧青年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使其容易转去求助或依赖网络空间中的“人设”。比如,个别青年受“别人发了加班的朋友圈而我不发仿佛我就没有努力”的心理影响,出于从众的比较心理,通过做出勤奋的样子来掩盖行动不足的事实,以求得“圈内人”的心理认同。

    “反卷”的表达。亚里士多德从政治学角度曾给“善”作过界定,“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实现实质公平正义提供了新的现实图景和实践路径。当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不断显现,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成为青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面临着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反卷”来释放压力。“摸鱼者”更在意的也许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获得感”。这种“心卷而身不卷”的自我矛盾,其实是青年间歇性自我休息或自我安慰的表现,释放出的是希望被理解、被接纳的信号。

    究其原因,特定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地位和欧文相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工业革命只是便于浑水摸鱼和大发横财的一片混乱。”这里“摸鱼”的人专指当时引发社会变革的以投机心理趁乱“捞一把”的小资产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百废待兴,“摸鱼者”的空间相对较小。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和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事件,使得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范围异化为“求平衡、求充分”却“不得”后,内部相互挤压、倾轧、伪装的心态,现象化为“内卷”“摸鱼”“划水”等非理性内耗和防御心理。加之部分青年囿于自身知识水平能力,虽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或社会地位的跃升,却又不肯轻易放弃现有的某种固化状态、跳不出既定的舒适区,进而出现了“摸鱼”现象。

    同时,新时代青年成长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推动了青年对个人和社会、牺牲和奉献、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方面的价值的多重理解,促使其追求不同角色的价值实现。在义利观方面,“摸鱼者”舍弃社会公共价值的“义”而追逐私人价值的“利”。部分青年受偏执的成功观、错误的合作观、淡漠的责任观、狭隘的劳动观等的误导,一方面渴望被众星捧月,急切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快速上升的渠道;另一方面却又知识体系单一、社会实践不足、劳动技能匮乏,于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容易产生恐慌、无助的情绪,遭遇失败后又极易放弃,“摸鱼”由此成为这种状态下精神放逐的一种形式。

    此外,思政课的参与不足也容易导致个别青年价值观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价值性、实践性的基本属性只有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学生主动、真心、深入的参与,思政课就会变成教师单向度的“灌输”,教育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摘编自郭清秀《部分青年“摸鱼”症候的生成与治理》)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摸鱼”一词现多用来形容上班族或学生中的一些人在上班或上课期间,利用网络等做与工作或学习无关的事情。 B . “摸鱼者”通过营造虚假勤奋的形象来实现自我满足,并掩盖行动不足的事实,是间歇性自我休息或自我安慰的表现。 C . 恩格斯所讲的“摸鱼”的人专指当时引发社会变革的有投机心理的小资产者,与当今时代的“摸鱼者”含义有所不同。 D . 我国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及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对青年追求不同角色的价值实现起到助推作用。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年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有可能被网络的虚拟性、装饰性、不确定性等强化,这又令其倾向于去依赖网络“人设”。 B . 如今刚步入社会的青年面临就业、住房等多重压力,休闲的“摸鱼”行为体现了其“心卷而身不卷”的自我矛盾。 C . 当今青年在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下,舍“义”逐“利”,却因种种不足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感到恐慌、无助而去消极“摸鱼”。 D . 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等基本属性,教师的单向灌输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工作量并不饱和的小李在朋友圈发布自己深夜处理大堆文件的图片,感慨打工不易。 B . 张三“躺平”在家,却仿照朋友小王在社交平台发自己努力工作的“伪照”,打造虚假人设。 C . 小吴下班后到健身房,活力四射,释放了压力,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锻炼。 D . 小赵由于工作压力请假旅游,想调整情绪,得到了领导的理解和认可。
    4. (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各种摸鱼动因的人数占比方面,90后和95后相差不大,说明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群存在某些职场共性。 B . 90后和95后人群中从不摸鱼的人数占比远低于70后,可能与青年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更易受网络影响有关。 C . 四个年龄段中,因为压力大想放松而选择摸鱼的人数都占比较多,说明很多人存在一种面对压力的“反卷”心理。 D . 70后因收入低而摸鱼的比例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而不想工作的动因占比相对较低,说明70后的义利观不正确。
    5. (5)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