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11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字的神圣性以及汉字思维的诗章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使汉字成为中华园林美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汉字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具有萧启宏《汉字世界》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所以鲁迅先生称汉字形音意为“三美”。

    汉字首先是一个视觉符号,悦目是汉字独具的魅力。许慎《说文解字》所谈构字法中,取法自然物象的象形为最早最基本的方法。汉字“因物构思”,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华园林艺术最高审美境界一致。汉字因形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瓦当上,构成东方独具的汉字装饰美,尤其是线条的刚柔、方圆、曲直和疏密、倚正的组合以及留白的变化等,都体现出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汉字纹样装饰成为中华园林装饰纹样重要一枝,其中常见的有福、寿、喜、囍和类汉字的十字纹、亚字纹、人字纹等。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用新石鼓体镶嵌了李白《襄阳歌》诗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不仅产生艺术美感,而且是对园景的诗化。

    汉字属于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也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语音含蕴着原初的文化信息,并与民族心理相联系,形成一种特殊的听觉与心理反应模式、固定的联想取向。如“财”多用“鱼”(余)表达,诸如三鲤共头(多利聚头)、击磬双鲤鱼(吉庆双利)等。园林中还常借助谐音将两个以上毫不相干的物象进行巧妙组合,建立起象征和被象征、符号形式和意义内涵以及彼此可以转换并能够相互说明的关系。如用鹿和鱼组合成“寿禄有余”,莲花和鱼组合“连年有余”,两个以上柿子组成“事事如意”等。

    汉字书艺美与园林意境美互相依存、互渗互融,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如胶似漆,不分轩轾。如园林园名题咏:苏州“耦园”之“耦”,是“来”与“禺”联合表示“两人各在一边,农具在夹角处”,表达夫妇共耕的意境之美,赋予“耦园”以无穷的魅力。南京随园之“随”,篆体字,顺从,任凭,反映了造园风格和园主人为人处世心态。

    (摘编自曹林娣《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往往具有相通相融的特性,园林与汉字就是这样一对典型。中国园林自发源以来,一贯秉持“象天法地”造园理念,计成在《园冶》中提出了理想园林的最高标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由此可见,中国园林的本质也是一种宛自天开的“象”。在这种似与不似之间,正是“象外之旨”,也就是“意象”之“意”所在。由此可见,古典园林和汉字从来就是两种意相通、形相似的“象”。我们理解汉字和游赏园林一样,都是通过可视的“形象”来获取思维中的“意象”,两者在构成和功能上有着高度相似性。

    造园与古代文人作文息息相通,手法上皆以“谋篇布局”“经营位置”为基础,都讲究起承转合、气韵生动。刘勰认为“文心”即“自然”,进而将文采美与自然相比拟。陈从周在《说因》中更明确将造园比于作文,皆本于“气”,“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词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文贵乎气,气有阳刚阴柔之分。行文如此,造园又何独不然?割裂分散,不成文理,藉一亭一榭以斗胜,正今日所乐道之园林小品也”。

    正是这样相通的两种文化艺术形式可以在现实中进一步结合,发挥互为表里的相融作用。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建筑、花木和人文“景境”共同组成的,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人文景境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而文字又是人文景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一座园林如视为一个生命体,文字正是一园之灵魂所在、精神所系。

    文字及其蕴含的语言文化,在古典园林中有外显和内化的功能。外显著,纯粹从视觉欣赏和信息传达上具有意义。而内化,是园林借助文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使园林与文字两种“意象”产生互相提示、共鸣的作用,引导观者达到某种意境。内外两个方面的功能往往不可分割,正因其共生,使文字艺术在古典园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园林并非一味追求文字题咏繁复为好,有的园林处处有匾额、步步有书法,每以金粉髹饰、盘龙环绕,实与情景交融的造境功能相悖,徒为炫富装饰。更有文字与景点无关,张冠李戴,实在不如没有。有全然一新,不着文字的“太虚幻境”,使人望而却步。总之,文与景相得则益彰,相宜则神妙。

    (摘编自潘佳《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材料三:

    东湖,因紧临台州府城墙之东而得名,被誉为“台州园林之首”。北宋熙宁年间,台州郡守钱暄疏浚开凿为湖,并辟为园林,湖心建有共乐堂和流杯亭。东湖藏自然山水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从一景一物的雕琢,到文人墨客的诗画意境,无不传递着宋风园林美学的魅力,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其形制之美、风景之秀,引得文人骚客竞相留下如“四壁云山天空下,一亭风月水中央”“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均分”等数不胜数的诗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具有诗意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是中华园林美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B . 以汉字纹样装饰园林体现古朴艺术美,这与园林艺术“宛自天开”审美境界一致。 C . 园林和汉字都通过可视的形象来获取思维中意象,因为两者高度相似,相通相融。 D . 文字可与古典园林互相提示,引导观者达到某种意境,从而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语音包含文化信息,借助象形能建立相互转换和说明的关系,形成固定的联想取向。 B . 园林园名能反映造园主人的处世心态,东湖共乐堂的命名就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C . 造园讲究“自然”,即便一亭一榭也能以绝美自然之景取胜,成为众人乐道的园林小品。 D . 园林文字要与园林之景相得相宜,匾额、书法文字越多,其情景交融造境功能就越强。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绍兴兰亭:镌刻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B . 北京故宫御花园:地上嵌砌大蝙蝠图案。 C . 苏州拙政园:石峰状似狮子,取名“狮子林”。 D . 南京愚园:愚湖旁建有忍字碑。
    4. (4) 材料一、二都围绕“文字”与“园林”展开,但论述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如何提升东湖园林的文字艺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热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乙】

    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指相约作诗),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宝玉此时欢喜非常,忙唤人起来,盥漱已毕。只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皮袄子,罩一件海龙皮小小鹰膀褂,束了腰,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广来。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走。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

    宝玉来至芦雪广 , 只见丫鬟婆子正在那里扫雪开径。原来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却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姑娘们吃了饭才来呢,你也太性急了。”宝玉听了,只得回来。……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众人答应了。……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宝玉听了,巴不得一声儿,便真和凤姐要了一块,命婆子送入园去。

    一时大家散后,进园齐往芦雪广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云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黛玉笑道:“这可是云丫头闹的,我的卦再不错。”

    李纨等忙出来找着他两个说道:“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宝玉笑道:“没有的事,我们烧着吃呢。”李纨道:“这还罢了。”只见老婆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蠓来,李纨道:“仔细割了手,不许哭!”说着,同探春进去了。

    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平儿也是个好顽的,素日跟着凤姐儿无所不至,见如此有趣,乐得顽笑,因而褪去手上镯子,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探春与李纨等已议定了题韵。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说着,也找了他们来。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说着,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一时凤姐儿打发小丫头来叫平儿。平儿说:“史姑娘拉着我呢,你先走罢。”小丫头去了。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有删改)

    【注】①广:依山崖建造的房屋。②蠓:铁丝编成的烘烤食物的网格架子。③摁:同“塞”。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冲看到草屋崩坏时打算修理,路过山神庙时求“神明庇佑”,“包”牛肉“怀揣”着回来,都可见他对自身前程抱有幻想,相信复仇是可能的。 B . 林冲出门沽酒前盖了火炭,出门时拽上草厅门,还把草场门反拽上锁,带了钥匙,这表现了林冲的细心谨慎,也可见他非常在意草料场看守职务。 C . “玻璃窗”“狐皮袄子”“牛乳蒸羊羔”“新鲜的鹿肉”等各种奢华的居室器物、穿着服饰、饮食安排的描写,都体现了贾府的优裕的物质条件。 D . 史湘云与贾宝玉商量吃鹿肉,李纨善意提醒、细心安排,众人尤其是“大忙人”平儿、王熙凤都乐意参与,可以看出,此时他们的关系和谐融洽。
    2. (2) 下列对两则选文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通过描述林冲的言行细节,使个体主角形象突出:乙文人物登场采用群像式,通过刻画贾宝玉、史湘云等人物的传神细节,使其真实可感,“近情近理”。 B . 甲文林冲一路来回“背着”“迎着”北风,前后照应,细节准确;乙文用薛宝琴等“深为罕事”来衬托薛宝钗等“看惯”烤肉,表现大观园中生活的恣意欢快。 C . 甲文林冲沽酒驱寒,缓解了正在受人谋害的紧张气氛:乙文宝玉着急作诗,却设置“饭后才来”的波折,让人物的心理期待不能即时满足,延缓了叙事的节奏。 D . 甲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林冲心理活动没有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行为、言语写出;乙文则在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之间来回切换,使贾宝玉的感受能够呈现出来。
    3. (3) 请分析两则选文中的“雪”对人物塑造分别有什么作用。
    4. (4) 不同于《水浒传》等传统小说“讲故事”的创作倾向,《红楼梦》更偏向于对日常生活细节“淡淡写来”(脂砚斋),请结合乙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 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 , 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 , 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闻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B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佇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D .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柠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者不却众庶”中“却”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中“却”字含义不同。 B . 黔首,指平民。秦时衣服尚黑,百姓出行多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C . “约车治装”中“约”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中“约”字含义相同。 D . 下陈,古代统治者宾主相见时,在堂下陈列礼品,故称堂下为“下陈”。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从粮食人口等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接着以山河类比,论述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接纳广大民众,正面论证了客卿对治国的重要性。 B . 甲文先引古后论今,正反对比分析任用客卿和驱逐客卿两种不同结果,指出轻士逐客的危害,由轻而重,层层深化,有力驳斥了逐客言论。 C . 冯谖到孟尝君处做门客,为了试探孟尝君,故意说自己什么才能都没有,因而当有人推荐冯谖去薛地办理财务之事时,孟尝君感到奇怪。 D . 为回报知遇之恩,冯谖矫命烧券,很快为孟尝君“市义”回来,收获了属地百姓的感恩之情,可见冯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士人形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②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5. (5) 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鹏四五声。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诗中,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口日晴”好天气,诗人泛溪而行,溪尽舍舟登岸。然而山路难行,“却”字道出其美中不足。 B . 山路上,绿树荫浓,鹂啼悦耳,毫不逊色水路风景,“添得”二字暗示兴致犹浓。 C . 戴诗中,小鸭不管水深水浅,在水塘自由自在游乐。后句中“半”字用得精妙,描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 D . 游了东园游西园,“醉”字状写诗人欢饮至醉的情态,流露诗人游园的畅快惬意。
    2. (2)  两诗都体现了生活的意趣,但构思剪裁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用对比手法指出了统治者对待百姓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
    2. (2) 借古鉴今是唐宋散文的常见写作手法。如《阿房宫赋》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及《六国论》中“!”两句都点明了其写作目的。
    3. (3) 唐诗中,“舟”的意象常常用来抒发孤愁离绪,如“”(杜甫《登岳阳楼》)。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戏曲作为民族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中华戏曲文化 ①  , 传统戏曲诞生、发展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实践中,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融合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欣赏传统戏曲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例如,大众在感悟评剧《母亲》中邓玉芬的牺牲奉献精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陈贺祥跌宕起伏的命运、豫剧《焦裕禄》中焦裕禄 ② 的敬业精神时,既叩问历史,感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塑造了自身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又烛照当下,发掘人性意蕴、理想品格,于不自觉中更加认同民族情感,于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意识,坚定了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两者 ③ 。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表演美学特征,坚定文化自信可加强对传统戏曲美学原则、艺术特征的认同,助推现代戏曲多样发展,在给予戏曲文化创新勇气的同时,还给予戏曲文化“走出去”的底气,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交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部分突出了中国戏曲对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 7. 语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网上流行一个梗:“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这并不是一句玩笑。有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不仅门票订单量暴增,而在预定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接近半数。

    ① ?主要是由于他们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增,既不能得到社会网络和公共机构援助,父母亲友又无法有力地回应他们的困惑,神佛就成了最后的替代选择。古人之所以求助神佛,与其说是愚昧无知, ②  , 对一系列影响自己人生的外部力量都无从掌控,于是转而相信这是冥冥中有神灵的力量在左右。

    这样,年轻人发现自己要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而社会却又默认这都是个人的责任,导致他们精神压力剧增。这些年社会弥漫的焦虑感,说到底就是“面对不确定性,想控制又控制不了”。无论是焦虑还是上香, ③ 。此时,“上香”就提供了稀缺的确定性,让人把这种压力转嫁给了一个超自然存在。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中国建筑的特征》) B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C .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D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说“木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怎样理解成功:有人说,不在于成功的那一刻,而在于为成功而奋斗的历程。更有人说,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人类所能达到仅仅是一种英雄式的生涯,最终以高贵的姿势,带着高尚的面容屹立着。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