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难。即使找到工作,也要为收入下降等不确定性焦虑。

    在一些人看来,学历没有兑现利好,而是成了身上难以脱下的“孔乙己长衫”: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意气风发,步入社会后发现如此“内卷”,象牙塔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所需,骨感的现实已经支撑不起丰满的理想。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情绪消沉,不愿意从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可能是自己喜欢的。这种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让他们感觉自己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近年来,互联网上颇为流行“XX文学”,比如之前的“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鼠鼠文学”,都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玩法。网友们用带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展示个性,寻求点赞,识别圈层。这种玩法互动性强,手法略显夸张,有时候显得非常“丧”。但自我调侃只是自娱自乐,情绪宣泄,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更不要一味地站在高处批判。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

    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袖手旁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破解年轻人的难题纷纷建言献策。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拔高用人学历要求,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不得设置对同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歧视性门槛。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具活力、最有冲劲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绪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话又说回来,“孔乙己的长衫”就是现代青年的学历吗?也未必。

    长衫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进入士绅阶层的常服。久而久之,长衫被当作知识分子的标志性符号,用来区别身份。落魄的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嘲笑,固执地将读书人的身份进行到底。长衫很好地展示了这位50多岁的落第文人的迂腐。这和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

    根据信号理论,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获得学历者只能表明个体在某一阶段完成某项能力测试,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扩充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选自《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正视其背后的焦虑》(有删改)

    材料二:

    近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火了。“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这样的话术在网上引起许多网友模仿,话题也在各大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引起热烈讨论,频繁登上热搜,甚至有很多网友感叹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正值当下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这一话题带动青年的就业压力和关于成功的标准问题再次受到热议,“读书无用论”观点又甚嚣尘上,又一次在青年网民中成功引起了一波共鸣。

    笔者清晰记得,鲁迅的原文里,孔乙己的确是一位除了读书写字没其他本事的人,是可笑的,也是可怜的。“穿长衫”却生活窘迫“站着喝酒”,长衫是他作为文人的清高,也是他挣脱不了的枷锁,可能这个知识分子形象,击中了少部分当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我们不能忽视小说中的一个真相:酿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文中写得明明白白——“好喝懒做”“总是偷”……笔者认为,所谓的“孔乙己文学”,是对安分守己寒窗苦读年轻人莫须有的侮辱,并不是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内心都住着一个自甘堕落的孔乙己。

    诚然,大学生就业是很长一段时间来网友关切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毕业的大学生规模是1158万人。对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现实配不上期望”的困境。尤其在疫情中上了三年大学的这一批毕业生,刚出校门就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难怪有网友形容这是“雪上加霜”。就业市场存在差异,找工作的年轻人各自有不同预期,加上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各种因素,很多年轻人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业市场更是竞争激烈,作为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都要经过市场历练,不能因找工作难而不愿踏入社会,因恐惧“内卷”而选择“躺平”。只要出来工作,不管干什么,都无贵贱之分,何谈“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更何谈“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我们还应该警惕,当下在一些网络热门议题背后,“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一些人通过短视的计算,认为长时间读书、受教育与眼前短期回报不成正比。但现实情况是,教育始终是保证个体完成身份转变的最佳“赛道”,也是所谓“逆袭”最现实的基础。只有明白教育本义的人,才知道如何在“赛道”上蓄力前行,在逆境中为自己翻盘。读书受教育的意义绝不能被低估,“读书有用论”应该是一个社会颠扑不破的价值理念。

    刚刚过去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返乡创业的魏巧代表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新农人”故事: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斤,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跨界来到农村,成为“新农人”。他们的出现,让农村有了新气象,也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新动力。“乡村、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空间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魏巧始终记忆犹新。

    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我们都应意识到,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绕道而行,是自暴自弃、直接“躺平”,还是迎难而上、战胜自我,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真正矢志接力奋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萧剑: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出历史新高。同时,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B . 互联网上颇为流行的“XX文学”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玩法,是网友们的自娱自乐,情绪宣泄,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更不要一味地站在高处批判,因此它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 C . 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但学历的高低,对我们来说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 D . 鲁迅先生原著里的孔乙己“穿长衫”却生活窘迫“站着喝酒”“好喝懒做”“总是偷”,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对安分守己寒窗苦读年轻人莫须有的侮辱。
    2. (2) 根据这二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全社会都会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年轻人自己也应该脱掉“长衫”,多元就业。 B . 在当前,各种原因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实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市场,也表明“读书有用论”的价值理念在新时期的正确性有待商榷。 C .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应该努力读书获取学历,丰富灵魂,提升能力,扩充格局,通过书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为自己的成功获取更多的机会。 D . 我们既要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也要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行动。
    3. (3) 根据这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经的“咸亨酒店”,喻指对年轻人的困境冷眼旁观的社会。 B . 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这是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的主要一环。 C . “长衫”是孔乙己之类文人的清高,也是他们挣脱不了的枷锁,“脱不掉的长衫”终将制约个人的发展。 D . 材料二用魏巧的事例证明了学历不是高台,“长衫”可以脱得下来,新时期的高校毕业生也可以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4. (4) 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阐述“长衫”的具体含义。
    5. (5) 有句话这样说:“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说说如何“改变自己”“变得更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华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像,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 , 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他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曰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曰观花,夏曰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相似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本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 , 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希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 , 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1. (1) 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咳血”和“低吟”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南方建筑蕴含着病变、陈腐的文化气息。 B . “可以想像,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神话”“巫术”“反叛”象征南方建筑所体现的与中原正统儒家文化的背离的文化内涵。 C . “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挤压”“分割”形象地写出现代高楼大厦所代表的新时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 D . “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寂寞的影子”写出作者对历史的进步所伴随的许多传统文化没落的无奈之情。
    2. (2) 综观全文,对“遗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 . 现代的高楼大厦缺少了传统旧式宅院的特色。 C . 城市面貌的趋同难免使人少了鲜明的个性。 D . 形式趋同的高楼拔地而起,会使人少了清心和雅趣。
    3. (3)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比喻手法。
    4. (4) 请根据第一段文字概述古代南北方建筑的区别,并简述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 , 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一出,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吏见之不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1) 下列各项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B .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C .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D .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古非今者/秦者秦也 B . 以重陛下之/秦论 C . 吏见之不者/天下之豪杰 D . 率群下以谤/怀王使屈原为宪令
    3. (3) 下列各项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言,认为不分封子弟功臣,一旦有像齐国田常一样的臣子造反,那么国家便没有人能够勤王,因此反对郡县制。 B . 淳于越对周青臣赞颂秦推行郡县制表示了反对,认为郡县制没有效仿、沿袭古时候的治国之策,并指责周青臣是阿谀逢迎的小人。 C . 李斯否定了淳于越师古的观点,认为时代不同,治国的政策也应该不同,秦始皇开创大业的局势与以前不同,所以以前的治国之策不需要学习。 D . 李斯认为不同的思想对国家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使国家产生动乱,他主张焚烧所有百家典籍,并推行严厉的刑法,秦始皇同意了他的进谏。
    4.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5. (5) 请分析李斯向秦始皇谏言的行文结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地点是山间小路,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信马”一词重在突出作者心神无主、怅然若失的心理。 B . 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 C . 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D .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2. (2) 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中运用的手法。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想象能使得诗文更具审美性,如《蜀道难》中“”一句便是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来描写蜀山之高,崖壁之险。
    2. (2) 《过秦论》一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 (3) 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爱国诗人屈原而有名,因承载民俗文化而厚重。

    【甲】“一年一度又端阳,汩水悠悠屈子两千多年前,面对国破家亡、百姓飘零,诗人屈原悲愤交加。纵身一跃,将一腔爱国情怀化作汨罗江畔的一缕诗魂。两千多年后,我们透过浩瀚的历史烟云,在龙舟竞渡和粽叶飘香中____,更加为屈原的气节和精神所感动。

    【乙】我们记住屈原,记住的是他心黎民、体苍生的爱国情怀,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高尚品格,以及不畏险阻、上下求索的精神和风骨。追梦的道路布满荆棘( )。追梦的路上也会面临非议和指责,我们____ 屈原所感,以“虽九死其犹未悔”提醒自己,要坚守理想,通过奋斗和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屈原虽逝,但精神长存。我们以各种方式吊屈原、纪念屈原,因为他不仅是我们热爱和崇敬的对象,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个标志和符号。这位英雄般的爱国诗人,用一生践行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____。他的诗歌____为后代留下了诸多感怀和沉思。

    诗歌是强大的,也是浪漫的,它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奔流而来

    【丙】我们应记住用生命将“家国情怀”写进中国人词典的诗人屈原,在纸墨书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唤醒文化的力量,让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滋养更多人

    1. (1)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处是:
    2. (2) 下列加点字,字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 (shāng) B . (xì) C . (xù) D . (pín)吊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谈古论今  谨记  示范  天长地远 B . 抚今追昔  铭记  垂范  天长地远 C . 抚今追昔  谨记  示范  源远流长 D . 谈古论今  铭记  垂范  源远流长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是强大的,也是浪漫的,它正穿越千年奔流而来。 B . 诗歌是浪漫的,也是强大的,它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奔腾而来。 C . 诗歌是浪漫的,也是强大的,它正穿越千年奔腾而来。 D . 诗歌是强大的,也是浪漫的,它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奔腾而来。
    5. (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牢记屈原,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奋起,在经历中成长 B . 我们牢记屈原所言,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奋起,在经历中成长 C . 我们牢记屈原,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成长,在经历中奋起 D . 我们牢记屈原所言,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成长,在经历中奋起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自身所受的苦难缺乏痛感,就不会有不平和反抗;对他人所受的苦难缺乏痛感,就不会有同情与援助。前者使人安于奴隶地位,①_ ,专制统治因此得以稳固而久长。鲁迅在现实和历史中领悟到这一点,被之深深刺痛。他意识到,②_,是唤醒他们起来变革社会的首要之举和必经之路。也许只有持续受痛才能唤醒痛感,才能抵抗忘却,“只有不停地疼痛的东西,才能保留在记忆里。”鲁迅因此特别用力于揭刺和嘲讽,他要使他的读者和他一起感到疼痛,和他一起“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我们读鲁迅的作品常常感到辛辣、不安、被刺痛,以至于“想做点事”,而这正是鲁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换句话说,鲁迅的文学是一种痛感文学,③ ▲     

    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时对父亲有“严父”之称,清王夫之对老师有“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之语。你是子女,也是学生,你对“严”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