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A、 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 B、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 C、 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 D、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 A、 科技落后
- B、 指挥不当
- C、 经济迟缓
- D、 制度腐败
- A、 实践(资政新篇)
- B、 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 C、 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 D、 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 A、 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 B、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 C、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 D、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 A、 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 B、 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 C、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D、 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 A、 国家落后,列强侵略
- B、 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到位
- C、 闭关锁国,文物走私
- D、 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冲击
- A、 清朝内外交困无力应对强势外交
- B、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加剧
- C、 日本趁火打劫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 D、 沙俄在东北占有军事优势
- A、 维护了人民利益
- B、 破坏了社会经济
- C、 具有反侵略性质
- D、 打击了清朝统治
- A、 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
- B、 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
- C、 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
- D、 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 A、 平均分配土地
- B、 进行制度变革
- C、 抵制鸦片贸易
- D、 学习西方技术
- A、 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 B、 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 C、 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 D、 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 A、 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B、 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 C、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D、 引发了清政府的体制变革
- A、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 C、 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 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A、 清华学堂
- B、 京师大学堂
- C、 南洋公学
- D、 北洋西学堂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D、 革命党人英勇作战
- A、 对中华民国的支持和同情
- B、 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
- C、 缺乏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 D、 文化素养的极度缺失
- A、 平均地权
- B、 创立民国
- C、 驱除鞑虏
- D、 土地私有
-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 B、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 D、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 A、 1912年新闻纪录片《武昌首义》
- B、 历史专著中的有关叙述
- C、 蒋翊武的《文学社举义之计划》
- D、 今武汉湖北军政府旧址
- A、 消除立宪派的影响
- B、 获得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 C、 打击北洋军阀统治
- D、 推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
- A、 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 B、 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
- C、 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 D、 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时间 | 人物 | 口号/主张 |
1861年 | 曾国藩 | 自强求富 |
1898年 | 康有为 | 变法革新 |
1911年 | 孙中山 | 民主共和 |
1915年 | 陈独秀 | 民主科学 |
- A、 赢得了民族独立
- B、 摆脱了民族危机
- C、 进行近代化探索
- D、 实现了国家富强
- A、 民主和科学
- B、 维新变法思想
- C、 民主革命思想
- D、 马克思主义
- A、 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 B、 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
- C、 提升民众思想的觉悟
- D、 鼓吹国民革命的开展
- A、 列强已全面控制中国
- B、 慈禧太后之卖国求荣
- C、 庚子赔款让国人蒙羞
- D、 北洋政府之外交残局
- A、 开启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 B、 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
-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 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材料一 三幅漫画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议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帝且条约签订》 |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接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立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 原因分析 |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交法如何能够成功? |
徐中约 |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这用过政治权势。 |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都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返。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史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一 近代两幅历史照片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历史事件 |
1901年 | 《辛丑条约》签订 |
1905年 |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
1907年 | 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 |
1911年 | 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
——据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