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2024年两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日期: 2024-06-17 中考阶段语文

积累与运用(共22分)

试题详情
下列每组字词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fǔ)    舟(jí)         震撼     米酒油馍
B、 纠(gé)    白羊(dǔ)      擀旋     乌篷船
C、 杂(rǒng)  奋(kàng)      思慕     人情世故
D、 辱(wǔ)   然而止(jiá)    䀲暗     怅惘
试题详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电影《满江红》中,众将士们精忠报国,前仆后继, 感动和激励着大众。
B、 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
C、 “一带一路”项目让斯里兰卡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也让西方的谎言不攻自破
D、 为了召唤鹦鹉可可,劳伦兹在车站人群中突然发出嚎声,这声音如雷贯耳, 响彻云霄,惊得周围的人目瞪口呆。
试题详情
复兴中学文学社开展了“赓续革命薪火,传播革命力量”文学实践活动,思思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后作出了如下书摘。据表格能判断出 “人民之光”指代(   )

人民之光

思想精髓: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典型事件:年近花甲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您是最年长的红军战士。

伟人评价: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A、 周恩来
B、 徐特立
C、 毛泽东
D、 朱德
试题详情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反对的是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____。____。____。____。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

①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亡的根本

②《诗经》中的这类诗篇,真实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时的精神面貌,也标志着爱国精神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

③《诗经·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

④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

A、 ②④①③
B、 ③②④①
C、 ①③④②
D、 ④①③②
试题详情
古诗文默写。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②子夏曰:“,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③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有李白临川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有杜甫望岳时“的豪情壮志,有郑燮泼墨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自信。(杜甫《望岳》)

④“”,所谓“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试题详情
学校开展学习“先锋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郭亮(1901-1928),长沙市望城人。1922年他组织和领导的粤汉铁路三千工人大罢工震撼全国,揭开了湘区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序幕。毛泽东赞扬他是“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1927年“马日事变”后,他与柳直荀发动10万农军围攻长沙,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3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郭亮被捕,29日被秘密杀害于长沙司门口前坪,年仅27岁。郭亮被害前怀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他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望善抚吾儿,以继吾志!”

②“湘江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愁!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1916年,年仅15岁的郭亮在长沙街头看见被杀害的革命党人的头颅,义愤填膺,咏作此诗。12年后,他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传遍中华大地,一代代望城人更是在郭亮精神的感召下成长奋斗!烈士幼年读书的东山寺小学更名为“郭亮小学”,他经常发表演讲的东山寺戏台改建为“郭亮亭”,还有郭亮村、郭亮路……在这片土地上,凝聚着人们对烈士的无限崇敬。

阅读(共48分)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让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杨增岽

①2023 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 6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60 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到“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雷锋精神始终激励和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坐标。

②那么,我们到底要学习雷锋怎样的精神呢?

③学习报效祖国、牢记使命的赤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就是鲜活的例子”。雷锋精神基本内涵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正如雷锋所说:“为了党,我愿意洒尽鲜血,永不变心。”雷锋精神蕴含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反映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特色鲜明的精神符号。

④传承服务人民、友爱互助的奉献精神。“人民至上”是雷锋精神的根本价值立场。这种价值立场是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也是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核和出发点。 雷锋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种宽广的格局、视野、境界,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的精神品格,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底色。

⑤发扬敢于创新、敢于钻研的钉子精神。“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涵。 “我们学习雷锋的钻研精神……抓落实也需要一种钻劲,真正兑现、实现,发扬钉子精神。”发扬“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意蕴深远的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雷锋总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总能迅速成长为骨干,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回顾雷锋成长的道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时代模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把“钉子精神”的“挤劲”和“钻劲”发挥到了极致。

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广大校长和教师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雷锋的故事和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引导青少年学习雷锋把“小我”融入“大我”、积“小善”为“大善”的境界和行动,让学雷锋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选自《人民教育》,有删改)

试题详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

温情的小火炉

殷雪林

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大雪迎门、河湖结着厚厚的冰、房檐下悬吊着一两尺长的冰条,是常见的事。那时家家生活清贫,没有暖气,也不烧炕,更没有空调和其他电器驱寒,整个冬天室内和室外几乎一样冰冷,每到天寒地冻让人难耐的日子,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就会想些办法生火取暖。

②那时受条件限制,生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上,烧木炭来烤火取暖,木炭没有烟、火又旺,关紧门窗,即使门外大雪飘飘,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托得温暖如春。一般的家庭会买一只铁皮小炉,烧蜂窝煤来取暖,铁皮小炉美观大方,虽没炭火提高室内温度快,不过经济适用,也会取得很好的驱寒效果。我家生活困难,连铁皮小炉也买不起,只能凑合用父亲自制的漆桶小炉取暖,虽然看上去寒酸简陋,但也会让贫寒的家庭一冬里暖暖和和,充满温情和欢乐。

③漆桶很好找,家具厂多的是,选择一个比水桶小,高度在三四十厘米、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就可以了。要想制成蜂窝煤炉,还得买两样,一是炉胆,二是顶上的盖盘,土产商店都有卖,也很便宜。父亲在严寒还没到来前就开始了煤炉的制作。先在靠近桶底处开一小孩巴掌大的口子作炉眼,再在炉眼上方横穿五六根细钢筋条,作为算子,炉胆坐在算子上安放在桶中央,然后再和一小滩黄泥,将炉胆和桶的空隙处用泥巴填满,直没到炉顶,斜抹平,放上合适的炉盖盘,一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每当这时,我们兄弟姐妹就会为父亲的杰作欢欣雀跃,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④蜂窝煤早在秋天时父亲母亲就打好晾干码放在厨房里,它们一直在等待着漆桶小炉的召唤。

⑤下雪了,天地间顷刻银装素裹、冰雕玉砌,小孩子在家里是待不住的,纷纷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像紫芽姜,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就赶紧跑回家取暖,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赶快拉我到炉边,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并帮我不住使劲搓,不多时,我的手掌热乎乎,指头也灵活如初。

⑥记得我已经上小学了,冰天雪地的清晨,母亲依然准时叫我起床,因为怕冷,常常喊好几遍,我还贪念温暖舒适的被窝,迟迟不愿起来,母亲就走到床边,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翻过来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直到烤温热了,才递给我,我马上愉快地穿起来,那温暖舒适的记忆至今在我心间暖融融的。

⑦冬季饭菜容易凉,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把饭菜坐在上面,等我们一放学,热热乎乎的饭菜等着我们,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像吃火锅一样,一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虽然都是平平常常饭蔬,但只要人人能吃饱,也就津津有味了,欢声笑语就会漾满简陋的小屋。

⑧寒冷的冬夜,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父亲并没有多少学问,他只上过两年私塾,可是他的肚里却装着许多民间传说,我记得他最爱讲岳飞和杨家将抗金的故事。那时,母亲忙完了家务,坐在一旁纳着鞋底或者缝补着衣衫,我们也写完了作业,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过了两口烟瘾后,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精彩的讲述,英雄们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思想,在我小小的心里牢牢烙下印记。

⑨一晃许多年过去了,父母早已去世,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可是一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就会回忆漆桶小炉身上发生的许多温情故事,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并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儿女们无尽爱的温暖时光。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请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说,这首诗是“我在无意中邂逅了你,我在无意中错过了你”。请鉴赏这种“物是人非”的写作模式。

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太祖谓侍臣曰:“朕夙兴视朝,日高始退,至午复出,迨暮乃罢。日间所决事务,恒默坐审思,有未当者,虽中夜不寐。筹虑得当,然后就寝。”侍臣对曰:“陛下励精图治,天下苍生之福,但圣体过劳。”太祖曰:“吾岂好劳而恶安?向者天下未宁,吾饥不暇食,倦不暇寝,奖励将帅,平定祸乱。今天下已安,四方无事,高居宴乐,亦岂不可?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甚可畏也,安敢暇逸!”

(选自《皇明宝训》,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②夙兴:早晨起来。③迨:到,等到。④当:适合,恰当。⑤向者:从前,以往。

试题详情
名著阅读

【材料一】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孟,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 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

【材料二】

沙僧道:“施主休讲,师父可坐在这里,等我和二哥去,一家扯一个来到你面前,你就念念那话儿,看那个害疼的就是真的,不疼的就是假的。”三藏道:“言之极当。”沙僧果起在半空道:“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去。”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沙僧搀住一个,叫道:“二哥,你也搀住一个。”果然搀住,落下云头,径至草舍门外。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莫念,莫念!”那长老本心慈善,遂住了口不念,却也不认得真假。

【材料三】

那妇人道:“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时生。故夫比我年大三岁,我今年四十五岁。大女儿名真真,今年二十岁;次女名爱爱,今年十八岁:三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俱不曾许配人家。虽是小妇人丑陋,却幸小女俱有几分颜色,女工针指,无所不会。因是先夫无子,即把他们当儿子看养,小时也曾教他读些儒书,也都晓得些吟诗作对。虽然居住山庄,也不是那十分粗俗之类,料想也配得过列位长老,若肯放开怀抱,长发留头,与舍下做个家长,穿绫着锦,胜强如那瓦钵缁农,雪鞋云笠!”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走上前,扯了师父一把道: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那师父猛抬头,咄的一声,喝退了八戒道:“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甚么道理!”

【材料四】

却说八大金刚,驾香风,引着长老四众,连马五口,复转灵山,连去连来,适在八日之内。此时灵山诸神,都在佛前听讲。

八金刚引他师徒进去,对如来道:“弟子前奉金旨,驾送圣僧等,已到唐国,将经交纳,今特缴旨。”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职。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救,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写作(50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写作。

一粒深埋地下的种子,必须以生命的奔跑历经寒冬,冲破厚厚的土层,才能将生命的绿意伸向蓝天。一滴小水珠,必须以生命的奔跑流入小溪,奔向江河,汇入大海,才会永不枯竭,才能成就其博大。一颗蚕蛹,必须以生命的奔跑经历各种艰难和痛苦,才能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翩跹于万紫千红的春天。

奔跑是能量蓄积后的爆发,是一种速度,一种力量,一种品质,一种质量和效率。

阅读上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 600 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