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统测二模试题

日期: 2024-06-17 高三下学期语文

现代文阅读(35 )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属于“君子理想”范畴。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息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 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只是这一思想在后来被扭曲、遮蔽了,人向规范化的仁道礼仪走近时,远离了心灵的自由空间。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 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 实际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显现就是“仁”的人格化。孔子对“君子”的境界规定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他指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己”“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认为,“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从外在的“礼”(即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即“君子”“贤达”“圣人”等)的形式趋近,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心源上同“仁”(即主体意识的崇高化、道德化、价值化)相契合,从而达到文质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为中国艺术表现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也为揭示人的复杂性开创了一条艺术道路。 不仅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人格有分裂错位特点,而且创作者本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和思想也往往呈南辕北辙、极难相融的态势,“文不如其人”的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这说明,要想达到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反证人格修养之于作家、艺术家之重要与迫切。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

材料二: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其目标是实现大同社会,其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人文主义视野中,人是万物之灵,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而不断进步,达到圣人的境界。 而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君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指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后,后来被孔子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局限于有地位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特征。根据孔子的说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君子表里如一,行事无愧于心。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心态是坦然、真诚的,不会因为外在的形式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君子行胜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也不会空谈不做。

君子有礼有节,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处世原则是以礼待人、以礼治己、以礼化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情绪而伤害他人或自己。

君子重德重义,不以利诱不以势压。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些话都说明了君子的价值观是以德为本、以义为准,不会因为财富或权力而改变自己的道德标准,也不会因为人的身份或言辞而加以偏袒或歧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社会角色。君子既要对自己有所期许,也要对他人有所尊重;既要对道德有所追求,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君子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和传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质,用心感受君子的魅力,用行动弘扬君子精神,赋予君子精神时代的内涵。

(摘编自尘乐《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Ⅱ

梦中涌动的海

[澳大利亚]理查德·弗兰纳根

尚未查收的信息来自汤米,发送时间是早上四点零七分——

午夜的时候妈发生了第二次脑出血,比第一次糟糕多了,看起来非常严重。抱歉打扰。

安娜看了看时间,六点多钟。在医院,安娜看见弗朗西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意识模糊,几乎难以辨认,呼吸管蜿蜒进她的嘴巴,弗朗西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

在两个小时沉默的恐慌过后,安娜看见一位年轻的住院医生走了过来,稍稍松了口气。 住院医生只待了一小会儿,嘟囔着缺氧、神经系统问题,说她会立刻给兰姆先生打电话。 过了一小时,她和兰姆先生一起回来了。 兰姆先生把手放到弗朗西的额头上,这动作似乎并非为了诊断,而更多是出于同情,或只是为了让自己有片刻思索的时间。

他低头站着,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前一天的乐观情绪已经离他而去。

终于,他把手拿开,抬起眼睛。他带着一种巨大的倦怠感开始说话。他告诉他们,他可以给弗朗西动手术。他可以在她颅骨上开一个孔,把血抽出来,给大脑减压。但干预后可能会很不理想。

很不? 汤米问道。

风险无法忽略不计,兰姆先生说。在他们母亲的这个岁数,这些风险很可能是难以克服的。

泰尔佐紧接着问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兰姆先生解释说,意思是,她的大脑有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其间兰姆先生的脸颊抽动了一下。

意思是,他说,她有可能会死在手术中,即使她能活下来,她也有可能说不了话,或者更糟的是,她的大脑会萎缩成接近植物人的状态。他们的母亲真的想那样吗? 他说,他们其实还有一个选择。他说,一个亲人最后的日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美好时光。他说,他见过太多次这种情况。他继续问道,她有没有留下生前遗嘱?

没人回答。

兰姆先生问,他们是否知道母亲的意愿。

他们不知道。泰尔佐和安娜转向汤米。毕竟,汤米经常和弗朗西交谈。他甚至表示他喜欢和她讲话。

汤米的回答也没帮上什么忙。

当她生病的时候,汤米说,她会说让我死吧。但当她身体恢——恢复的时候,她会说,修修补补,让我继续活着吧。

兰姆先生继续说……多器官功能衰竭……尊重……尊严……他说着说着忽然停下了。

他撇撇嘴笑了。

他说他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做决定,然后点点头,退出了病房。

三个孩子站在离弗朗西病床不远的地方,一言不发。从没有人告诉过他们,他们最后不得不做出选择,而不是直接交给死亡来决定。

尊严,泰尔佐终于小声对自己说道,这就是弗朗西想要的。

汤米似乎在嘟囔着表示赞同,但他没法把话说完。仿佛不确定“尊严”一词是什么意思。泰尔佐这个对大部分事情都很有把握的人表示,真正的问题是选择轻视还是尊重:母亲应该悲惨地死去,还是安详地死去? 医生们的意见似乎是:第一,弗朗西已经准备好离世了;第二,如果采取医学干预手段,只会延续她慢慢死去的痛楚。

然而,安娜一边听着大家的讨论,一边感到他们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他们在各个层面上都还没准备好。他们还是母亲的孩子。为什么母亲不能为他们决定呢? 安娜还没想好。

当泰尔佐继续谈论尊重时,她什么也没说,等待着离开的时机。 兰姆先生回来了,泰尔佐立即告诉他,一家人觉得已经没有必要继续手术,这时她看见汤米走到床前俯下身去,低声对母亲诉说他有多么爱她。她的左臂从床上抬起来,举到比脸稍高一点的地方,好像要做出拥抱儿子的姿势。 汤米亲吻她时,这只手在半空中踌躇,皮肤从骨头上松垂下来,因为轻微的颤抖和强烈的情感而摆动。

他们去吃午饭了,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安娜和泰尔佐被一种未曾说出的愧疚之情联系起来:这些年来,他们没有待在母亲身边,这种愧疚此时变成了一种几乎难以承受的负担,因为他们知道她快要死了。安娜和泰尔佐都拥有人们口中所说的优越条件:一点点钱,一点点权力。 他们已经习惯了操控外界,而不是让外界来摆布他们。

但是,如果他们拥有的东西不能帮助母亲,它们又有什么用?

这份重担落在了他们最年长的兄弟汤米身上。但他们不觉得汤米和自己完全一样,因为汤米没有钱,没有权力,更奇怪的是,他好像对二者都没有兴趣,于是,以某些难以解释的方式,汤米让他的姐姐和弟弟觉得丢脸。

然而,他,卑微的那个人,充满缺陷的人,为他们的母亲做了他们俩没做到的一切事情。

这个事实冒犯了他们对自己的权力和财富的感受。也许正是这种冒犯,这种未曾言明的愤怒,解释了为什么当汤米赞同泰尔佐,即考虑到各种情况,也许最好就让弗朗西这么死去,尽管这么做很糟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泰尔佐的叉子停在半空,某种结构复杂、工艺感很强、带有缀饰的东西巧妙地平衡在叉子上。他的手指修长,白皙而骨感。    它们很稚拙,像是有袋类动物的爪子,只是凸出的指关节非常显眼,令它们看上去像是萎缩的竹风铃落在叉子上。

不可能! 他说,他绝不可能说这种话。

泰尔佐和安娜精明地投资,并认为自己的身体应成为其中最宝贵的一笔,他们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钱用于不断地锻炼、保持体形、保养和提升身体机能,以此抵抗时间和疾病,延缓自己的衰老,推迟自己的死亡,以至于当汤米概述他们之前达成的关于母亲的共识时,他们俩却感到了冒犯。

泰尔佐放下叉子,他的石头盘子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 )

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初,王莽征天下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 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 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 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旗帜蔽野,钲鼓之声闻数百里。 或为地道,或车撞城。 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 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 王邑、王寻之师,号称百万,以临瓦合之汉兵,存亡生死之界也。诸将欲散归诸城武决迎敌之志诸将从倾覆随之。光武心喻其吉凶,而难以晓譬于群劣,则固慨慷以争、痛哭以求必听之时也。乃微笑而起,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万一诸将不再问而遽焉骇散,能弗与之俱糜烂乎? 呜呼! 此大有为者所以异于一往之气矜者也。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兴废之几,非旷然超于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转其轴。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坦然忘机于已举事之后,天必赐之以勇。 勇者,非气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有删改)

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送王棼流雷州

郎士元

昨日三峰尉,今朝万里人。

平生任孤直,岂是不防身。

海雾多为瘴,山雷乍作邻。

遥怜北户[注]月,与子独相亲。

[注]北户,泛指我国南方地区,诗中雷州属于我国南方地区。

试题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20)

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Ⅰ

①四合院是砖木混合建筑,主要由地基、墙体、屋顶三部分组成。②门窗栋梁等均为木制,周围以砖砌墙,③门窗及檐口椽头的油漆彩画,④虽没有华丽辉煌的宫廷,但也颇有意趣。⑤其以木材为房舍支撑物和骨架结构,以减轻墙体的负重量。⑥房屋之间以木制板壁和隔扇隔离。⑦屋顶骨架主要为木质结构,分为柁、檩、椽、枋等几部分组成。⑧屋顶多为“人”字形,⑨铺上泥瓦后其侧面似山峰,可达到迅速排水、隔温保暖。

北京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扇门。 院中北房是正房,____,这与“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的明清规定有关。正房的开间和进深要比厢房大,左右两边各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____,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倒座。南房做客房、书斋或仆人房。正房与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各房门窗皆朝向院子,对外则不开窗,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院中环境封闭而幽静。

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____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____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写作(60)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朋友对话,与对手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古人对话……好的对话可以相互启发,启迪智慧;可以消除误会,增加了解;可以反思自我,促进进步。 可以说,对话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形式,能够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