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6-11 高二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试题详情
秦始皇在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后,对战国以来的官僚制度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在全国建立起一整套整齐划一的行政机构。 秦始皇的做法(  )
A、 出于完成全国统一的需要
B、 根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隐患
C、 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确保了秦王朝统治的稳定
试题详情
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  )
A、 推翻封建统治
B、 赢得民族独立
C、 建立宪政民主
D、 解决民生问题
试题详情
1933年12月12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乡苏维埃全体代表会议每10天由主席召集一次,会议必要时应移到与讨论问题有关系的村去开,乡苏维埃政府须每两个月召集选民开会,作工作报告一次。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 贯彻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B、 着力建设工农民主政权
C、 践行民主革命最高纲领
D、 推进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试题详情
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
A、 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 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 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 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试题详情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
A、 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B、 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
C、 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
D、 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试题详情
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设计等8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 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 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 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D、 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试题详情
作为“政党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职位成了党争胜利者的“盛宴”。据1905年一份由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表明,在当时的45个州中,25个州完全腐败,13个州特别腐败,只有6个州政治清明,没有腐败。这表明,当时美国(  )
A、 联邦官员腐败问题严重
B、 文官制度尚未建立
C、 选官任官体制存在弊端
D、 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试题详情
撒切尔夫人曾经评价道:“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撒切尔夫人所说的“它”的建立,说法正确的是(   )
A、 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最终确立了此项制度
B、 19世纪初开始设立常务次官,形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官员
C、 二战后受其影响,美国通过《美国文官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
D、 这种制度有利于避免滋生官僚习气,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试题详情
1862年9月22日,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奴宣言》。内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奴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废奴论者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该宣言(    )
A、 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
B、 属军事命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C、 出台过程有悖正常的法定程序
D、 内容违背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试题详情
 1787年,美国拟定宪法草案期间,为了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众议院中每个州的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权力制衡原则
B、 联邦主义原则
C、 共和主义原则
D、 三权分立原则
试题详情
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A、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 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 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 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试题详情
尼克松认为,由于担心莫斯科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考虑到将来“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对尼克松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
C、 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
D、 美国需要中国推动美苏关系缓和
试题详情
据统计:1978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为8.68亿美元,1982年为62.91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2470.25亿美元。造成这一态势的因素是中国( )

①尖端科技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 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③加入世贸等国际经济组织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活力

A、 ①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⑤
试题详情
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
A、 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
B、 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C、 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
D、 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试题详情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

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试题详情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中提出: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例如,西方正试图把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纳入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下列史实最能论证作者观点的是(   )
A、 建立由英法操控的国际联盟
B、 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
C、 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试题详情
有人形象地说,高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主义的分配”。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连失业者的地位都很高,导致了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主动失业现象”说明(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B、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向深广发展
C、 “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D、 高福利国家劳动者道德品质低下
试题详情
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 国有企业改革
D、 社会保障体系
试题详情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时(  )
A、 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 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 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试题详情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形成。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由英国主导到美国主导再到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说明(   )

①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地位,有利于主导国的经济扩张

②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扩大世界贸易、稳定金融秩序

③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霸权力量的转移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④世界货币体系就是为英国美国服务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详情
《旧唐书》对唐代的某项赋税制度有如下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推断该税制(    )

①实行了量入制出的原则    ②以均田制为基础   ③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④体现定合理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非选择题本卷均为必考题,共56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学家同样对宪法如何起草及其含义如何持有争议,他们的争论同样反映出对宪法含义的当代见解。在有些学者看来,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还有人认为,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题详情
良好的文官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议会制度在英国的真正起源是13世纪英国男爵们写给当时英格兰国王约翰(1167 —1216)的《大宪章》,里面规定了要求国王承认贵族的财产权利及政治权利。并且在征收国税、组织军队(征兵),发动对外战争时,所需的经费未经贵族或元老院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决定。这里面已经囊括了国家最重要的内政外交权。同时,英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及精神特质也为这一政治传统的沿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缔造的是一个君主立宪政体。 如果说,光荣革命之初,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尚不明确,国王与议会有可能各行其是;那么,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了,立法权已经超越行政权,将行政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任何政府要想存在,就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对边疆和微外通常慎用刀兵,处理与边疆“蛮夷”微外邻邦的争端时,大多是采取守势,用兵以自卫及防范性质者居多。我国南北方地缘政治长期存在差异,从秦至宋,中原王朝承受游牧势力经常南下骚扰的压力,遂把治边的重点放在北方,对南部边陲相对忽视,至元明清时期才略有变化。对于边疆“蛮夷”与微外势力,统治者主张“修文德以来之,被声教以服之”,在此基础上推行和亲、朝贡封赏与建立宗藩关系等制度,其主要体现在笼络、赏赐以及华夏文化的传播与浸润方面,向腹地以外的地区积极传播文化和影响,由此形成治边的文化软实力。中原王朝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进而施行以注重全局与长远利益为特色的远交近攻方略,施行的重点自元代起发生变化,从此前普遍施用于广义上的“蛮夷”,而改变为更重视经营边疆地区。

——摘编自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已经逐渐改变了把西方国家以及周边藩属国和少数民族看作“夷”“蛮”的传统华夷观念,传统防边治边理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守在四夷”思想在地域范围上有了改变,由主要针对边疆“边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到“边外”地区。其目标已经主要不是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威胁,而是以周边国家为基础,建立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屏障。在防御态势方面,进入“中外之防”后,晚清政府改变了古代“重内虚外”、重边政轻边防的边防方针和做法,其突出表现就是清廷内部在1874年爆发的历时半年的海防、塞防孰轻孰重的争论。1875年5月,清廷在上谕中为这次争论做了总结,一是肯定了“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二是明令左宗棠“通盘筹划,以固塞防”,并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摘编自吴智刚《地缘政治危机与晚清政府边防理念的转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