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三)

日期: 2024-06-18 中考阶段历史

选择题

试题详情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各个学派彼此对立,互不相容
B、 是一百位思想家的争论
C、 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D、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试题详情
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信息不能从图中直接提取的是(  )

A、 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而修建
B、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 秦朝的都城在咸阳
试题详情
《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县这--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玢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A、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 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 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试题详情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土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 休养生息
B、 兵民合一
C、 重文轻武
D、 外重内轻
试题详情
从湘军中先后“走出”的36位督抚大员,如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这一局面的形成( )
A、 反映汉族地主势力的崛起
B、 开始冲击了清朝皇权权威
C、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试题详情
作家雪珥说:“不过,令英法郁闷的是,其手下败将,此时却不费一枪一弹,与中国签订了《瑗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一口气割去了 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收获了远超过英法的红利。”“手下败将”指的国家是( )
A、 印度
B、 日本
C、 德国
D、 俄国
试题详情
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 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 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 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 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试题详情
变法的发生使长期积聚的矛盾找到了宣泄的突破口,很快造成“人思自奋,家议维新”,“而耳目既开,民智骤进”的局面。这表明戊戌变法( )
A、 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B、 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引发近代教育改革
试题详情
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 清朝工商业繁荣
B、 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 小农经济的破产
D、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试题详情
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 导致了武将专权
B、 分割了宰相权力
C、 提高了文官地位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试题详情
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安史之乱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B

玄奘西行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郑和下西洋

堪称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

闭关锁国

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殖民长官在被围8个月后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投降,台湾宝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C、 捍卫了国家主权
D、 台湾成为祖国海防的保障
试题详情
建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盛世局面形成与发展
C、 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 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试题详情
1901年美国杂志《PUCK》发表了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 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 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 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试题详情
下列是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某单元的目录,该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4课洋务运动…………………………………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4

第6课戊戌变法…………………………………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32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 两次鸦片战争的烽烟
D、 从天朝上国时代步入不平等条约时代
试题详情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颁布了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便实施于分散在帝国各处的各族人民。由此可见,罗马法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B、 古希腊文化广泛传播
C、 民主制度达到鼎盛
D、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试题详情
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这些石碑上的“条款”来自( )
A、 《查士丁尼法典》
B、 《汉漠拉比法典》
C、 《权利法案》
D、 《资本论》
试题详情
某班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中呈现了下面的材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①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              ②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促进了棉纺织业发展

③以上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④以上发明者都是理论素养深厚的科学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14世纪前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强大起来。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发财致富,尽情享受人世的生活,必须冲破教会设置的各种清规戒律,于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
试题详情
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丰富了美国老板杰克的生活,但在当时他不可以( )
A、 用电脑上网查阅商业信息
B、 搭乘飞机出国考察
C、 驾驶汽车欣赏纽约的夜景
D、 打电话约生意伙伴一起聚会
试题详情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对峙

②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欧洲列强矛盾和冲突加剧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垄断组织

④萨拉热窝事件

A、 ②③④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②①④
试题详情
下图是明治初年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给予“黑船事件”的评价。其中“烈火”指的是( )

A、 对西方侵略极端仇恨
B、 对君主专制统治反感
C、 汲取西洋文明的热情
D、 向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试题详情
《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 农奴制阻碍当时俄国发展
B、 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 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 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
试题详情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
A、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B、 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
C、 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
D、 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试题详情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科技,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此,最准确的流程图是( )
A、 科技革命经济实力政治格局
B、 政治格局科技革命经济实力
C、 经济实力科技革命政治格局
D、 科技革命政治格局经济实力

材料分析题

试题详情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试题详情
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大事件中,我们都可找到毛泽东同志的身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杆大旗迎风扬,镰刀斧头闪金光。跟着领袖毛委员,浩浩荡荡上井冈。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根据地建立在农村,嘿,在农村。嘿,革命永远向前进,向前进。

——湖南民歌

【材料二】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材料三】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四】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摘编自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新道路?写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

试题详情
探究中外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和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挺起胸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关联,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请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