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重点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日期: 2024-06-20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试题详情
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某校拟组织“古埃及文明”图片展,下列图片可以被采用的是(  )
A、 金字塔
B、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
C、 《掷铁饼者》
D、 摩亨佐•达罗遗址
试题详情
伯里克利曾经说:“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这反映了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  )
A、 全体人民拥有民主政治权利
B、 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 开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D、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试题详情
如表是两位学者关于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的讨论。据此可知,他们讨论的是西欧城市(  ) 

学者

看法

学者1

城市作为共同体,培养了人们共同承担责任的兴趣,激发了作为公民的自豪感。

学者2

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

A、 兴盛的原因
B、 复兴的影响
C、 市民的权利
D、 大学的兴起
试题详情
下面图示中①处方框中应填写的是(  )

A、 阿拉伯人
B、 希腊人
C、 奥斯曼人
D、 意大利人
试题详情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一次空前的壮举。某同学要探究麦哲伦船队的航行经历,最可信的资料是(  )
A、 以麦哲伦为主题拍摄的电影
B、 “维多利亚号”船员的航海日记
C、 辽海出版社出版的《麦哲伦传》
D、 菲律宾流传的关于麦哲伦的故事
试题详情
如图中A、B两处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两件大事,其中B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B、 第一国际成立
C、 建立巴黎公社
D、 十月革命胜利
试题详情
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被称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其理由最有可能是他(  )
A、 反抗英国压迫
B、 建立民主政治
C、 维护国家统一
D、 推动民族独立
试题详情
彼得一世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工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这些做法(  )
A、 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
B、 创建了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C、 加强了以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
D、 刺激了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题详情
1814年从外国输入美国的商品为1300多万美元,而 1816 年竟增加到 14700万美元。1859年到 1860年,美国南部销往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棉花分别为2344000 包和1069000包,而销往北部的棉花只有 94300包。这种现象( )
A、 推动了美国工业领先世界
B、 加剧了美国南北矛盾
C、 激化了美国与欧洲的矛盾
D、 延缓美国内战的爆发
试题详情
“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这样评价林肯是因为林肯(  )
A、 维护了北方工业资本家的利益
B、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C、 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D、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试题详情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人们争穿洋服,食牛肉,以为时髦;官员着礼服,佩绶带,俨然洋人。这种社会现象是由于当时日本提倡(  )
A、 废藩置县
B、 “殖产兴业”
C、 “文明开化”
D、 地税改革
试题详情
1868年,一批新的领导人在日本开始了革命性的变革,并最终把日本提高到一个具有国际威望的大国地位。此次变革(  )
A、 仿效唐朝典章制度
B、 开启了幕府统治
C、 推行锁国政策
D、 发展了资本主义
试题详情
美国在1859年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 80万吨,到1900 年就猛增至2000 万吨。导致这一时期石油产量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蒸汽机的改进
B、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 现代炸药的发明
D、 飞机制造业的发展
试题详情
1908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开始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把装配一辆汽车所需的时间由12小时降低为一个半小时,产量很快占到了全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据此,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B、 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C、 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发展
D、 新技术保证了产品质量
试题详情
1829年,法国4万多市镇中有1.4万个没有学校、1833年,法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倡普及初等教育。到1847年,小学生人数从140万增至353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法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B、 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
C、 教育进步触发启蒙运动
D、 教育公平消除社会矛盾
试题详情
如图所示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 工业化进程加快
B、 严重的环境污染
C、 城市化进程加快
D、 煤铁产量的激增
试题详情
19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用“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历史,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发表了《进化与伦理》。与此相关的是(  )
A、 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B、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C、 《物种起源》的出版
D、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试题详情
一个是战功赫赫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另一个是双耳失聪的德国著名作曲家,但一部伟大的作品把两个伟大的人物紧紧地连在一起。这部作品是( )
A、 《英雄交响曲》
B、 《战争与和平》
C、 《等待戈多》
D、 《格尔尼卡》
试题详情
学者蒙格指出:1907年英国和俄国缔约的《英俄协约》主要动机是“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尤其是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砝码”。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 一战的背景
B、 二战的影响
C、 欧洲的衰落
D、 冷战的危害
试题详情
法国作家巴比斯在《战火》中写道:“(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的战役,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 法国军队与德国军队
B、 德奥联军与俄国军队
C、 英法联军与德奥联军
D、 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
试题详情
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乌拉,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A、 农奴制度的废除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十月革命的胜利
D、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试题详情
(2分)“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1917年4月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第二次革命”是(  )
A、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推翻了沙俄的封建专制统治
C、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使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
试题详情
(2分)如图反映了1937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如图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 欧美国家经济已一蹶不振
B、 社会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
C、 苏联工业比重居世界第三
D、 苏联的工业发展成就突出
试题详情
(2分)据统计,苏联政府从1927年10月起,完成不了月采购粮食计划(因为政府收购价格低),与上年同期相比,国家采购减少了一亿二千八百万普特的粮食。这一状况(  )
A、 揭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 说明急需实行新经济政策
C、 反映苏联模式形成阻碍农业发展
D、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试题详情
(2分)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69年

1920年

1922年

1930年

事件

出生于一个印度教家庭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决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带领追随者自取海水制盐以反对食盐专卖法

A、 扎格鲁尔
B、 甘地
C、 卡德纳斯
D、 尼赫鲁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但是,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试题详情
九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

【图片材料】

【文献摘录】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两难局面。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数据统计】

19世纪后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国家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年

3.3(1851﹣1873)

5.0

/

3.8

1874﹣1890年

1.7

5.2

2.1(1870﹣1890)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下卷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两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919年的头六个月里,巴黎成了世界的首都,世界的头等大事便是巴黎和会,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他们达成交易;他们创立新的国家与新的机构,缔造了世界的和平。

——摘编自[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材料三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摘编自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反映的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名称。哪一条约的签订导致图2中德国被“五头怪兽”踩在脚下?

试题详情
历史的困境往往需要强力的改革予以突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布法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这样,亚历山大二世通过把农民“抢得精光”的办法,换取地主对农民人身自由的法律认可,从而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满足资产阶级发财欲望的基础上

——摘编自《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002期)

材料三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用劳动力。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对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到1926年,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根据材料一,概括农奴制对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造成的两大障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