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日期: 2024-06-16 中考阶段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10分)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自是有诗意。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 ① , 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 ② , 我们只要恪守生命的信条,善于从自然与历史中汲取养分,涵养生命之树,诗意的枝条就会摇曳生姿。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 ③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戏,是江西抚州临川区的城市文化符号。近年来,临川深入挖掘戏曲元素,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举办戏剧文化节,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 )种种努力,让戏韵绵延,持续让临川文化绽放出古今的魅力。

试题详情
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得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 )
A、 让一让心畅路畅,抢一抢心堵路堵——寄驾车者
B、 粗口成脏,话脏嘴脏——寄说话粗鲁者
C、 带走您的垃圾,留下您的品格——清洁寄语
D、 先下后上能下能上,一哄而上难上难下——乘车寄语

古代诗文阅读(20分)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①

陆 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淳熙七年,江西闹水灾,陆游于常平提举任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事后,却以“擅权”获罪。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遮回:这一回。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①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②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③,性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晨携一大磁婴④,中贮⑤苦茗,具淡巴菰⑥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葳⑦。故笔法超绝。

【注释】①蒲留仙:蒲松龄,清代作家。②抗于:学习某人欲与之匹敌。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③落拓无偶:因不随从世俗之见,显得孤傲。无偶:没有朋友。④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⑤贮:储藏、装着。⑥淡巴菰(gū): 烟草的旧音译名。⑦葳(chǎn): 完成。

试题详情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创作需回归人文本位

刘嘉慧

①在人工智能科技浪潮的席卷下,有人认为“AI(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的福音,是解放人类体力劳动的利器”。相比人类创作者,AI 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作品,这对于媒体和内容创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AI创作还可以应对特定主题的需求,根据用户的要求生成特定类型的文章。这种定制化的创作方式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②当然,(A)AI 不仅为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创造方式,也为重新审视“文化”提供新视角。人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逐渐被新型智能模仿习得,这不再是人文作家的“杞人忧天”。

       ③(B)人工智能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风险。

      ④比如,在 AI 影响文学的一个讨论中,就曾提到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类型文学的创作现状。有

人坚信“密室诡计、不可能犯罪等等,是人类的智慧之光,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奇思妙想”。但也有人认为,类型文学最容易被AI取代,“这种模式化的书写是可以进行模仿跟学习的”。

⑤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在科幻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写的小说越来越好,正在慢慢取代人类作家,他坦言“我不知道人工智能给我还留下多少时间”。

⑥就在近日,短篇小说《机忆之地》获得了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部小说是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AI(人工智能)创作的,他用了3个小时,与AI对话66轮获得内容。而6名评委中,只有一人看出这是AI创作的内容。

       ⑦因此,(C)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破解之道唯有回归人文本位

       ⑧其实,在这个数字化与智能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技术对人文的考验不会止步,但也不必过度焦虑。

⑨我们在阅读时与文字产生共鸣,文学击中我们的瞬间,是基于读者与写者都曾真实存在的过去和情绪,这种基于作家自身情感经验与合理想象创作的文学是无可替代的。AI只是模拟,无法切实体会到其中的真情实感和完整的人性。正如一些人所诟病的那样,AI创作无非就是一层层线性代数的变换,一次次矩阵卷积内积的求解,和种种神经网络的变形。索然无味的训练集里,没有现实的痛楚,没有失意的愤懑,更没有人生的感悟与清醒,因而不能体会到得翰林时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欣喜与得意;不能品味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不能理解屈原“岁既晏兮孰华予”的失落与惆怅,更不用说墨子的“兼爱”,儒家的“仁义”,老庄的“大道”了。

⑩正因如此,文学的意义也才得以彰显。(D)只要人类的生活存在且被有心人细心观照和体悟,人文就不会消亡,文学就不会在人工智能里逐渐瓦解,失去人的本位。

⑪当下,数字人文时代已然到来。尽管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破解之道。一言以蔽之,无论我们对技术持有何种态度,仍要相信文学是承担着维系和发展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关键角色。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最终创作还是要回归于人文本位,方可抵御技术对人的“异化”。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感受 1927 年南昌城头石破天惊的一声枪响,在江西省美术馆等特色地标性建筑前拍照打卡,在南昌舰或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感受强军热血……2023年暑假期间,江西推出了大量精心策划的旅游线路、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尤其是青年学生纷至沓来,与英雄“对话”,忆峥嵘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②近年来,南昌探索推出的“红色旅游+情景剧”形式在年轻群体中逐渐走红。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实景剧《那年八一》中,游客可以与演员一起“穿越”回1927年7月底,走进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与革命先烈对话,沉浸式体验八一南昌起义,感受处于命运十字路口的紧张与抉择、牺牲与伟大。 (摘编自《工人日报》, 2023年8月24日)

材料二:

①伴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很多家长都打算在暑期带孩子体验一次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热度显著提升。《2023 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客群、亲子家庭主动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

②根据某旅游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用户参与红色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其中,二季度红色旅游出游人次环比一季度增长164%。

③除年轻化趋势外,红色旅游亲子出游趋势也在加速显现。《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红色旅游用户中,亲子客群出游人次占比为36%。在亲子客群中,年龄在12岁及以下的低龄儿童亲子家庭出游人次占比达到了 71%。“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丰富的体验形式,吸引了众多亲子客群去探索和了解红色文化及历史。

(摘编自央广网北京,2023年7月4日)

材料三:

    ①如何让红色旅游获得更大发展,吸引更多人群参与,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更广传播?

②首先,要推出更新颖、更有时代特色、更具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如丰富红色舞台剧、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文创等业态,以及通过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3D 体验等先进技术,让红色旅游变得更加鲜活可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式地“进入”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

③其次,多举措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创新“红色+”旅游新业态,让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④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开发红色资源,一定要牢牢把握其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坚决反对庸俗、低俗、媚俗化开发,防止过度商业化、娱乐化,防止打着红色旅游的旗号搞项目开发、偏离发展方向。

(摘编自《中国旅游报》, 2023年7月5日)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云中记(节选)

阿 来

       ①院子已经被阿巴开辟成了一个小小的菜园。

②两场夜雨过后,松开的土里,就有新芽出现了。初看上去,像土上起了稀薄的绿色轻烟。细看,是一些纤细的新芽,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植物的新芽。

       ③不到一个星期,阿巴就发现,那些自己破土而出的新芽全是蔬菜。以前遗漏在院子里的种子,当

他把院子里的泥土松开,把一块块石头清理干净后,经过两场夜雨就悄然萌发了。这些蔬菜长得有快有慢,却都一一显现出了它们自己的样子。最先是菠菜,然后是芜荽和胡萝卜,最后显出本身形状的是蔓菁。这是云中村人做酸菜的好材料。阿巴只是摘了些菠菜,凉拌,或者做汤。

④院子里这些蔬菜长起来后,阿巴睡觉时连门都不关。日子过得慢,阿巴醒得越来越晚。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这情景,使他摆脱过于寂寞,以及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村子中特别容易产生的沮丧。沮丧。是的,沮丧。阿巴自己也对此感到奇怪。随着村里人到了移民村,寻找到新的安身之地,他就想着自己有一天会回来。他回来,因为自己是这个村子的祭师。他是为了那些亡魂回来的。一个没有一个人的村子,一个注定要从世界上消失的村子。地质专家勘探村子出现巨大裂缝后下了结论。

       ⑤阿巴,是被一只鹿惊醒的。村子的废墟里,植物特别的香气吸引了这只鹿。

⑥起初是一丛山丝苗。山丝苗的叶子如一只只手掌张开,鹿用鼻子碰碰,香气强烈。但当它伸出舌头想把叶子卷进口中,却觉得粗糙难咽。鹿再往村子深处走。它碰到了开花的油菜。那是某户人家曾经的院落,现在长满了叶片硕大的牛蒡,叶子嫩绿的油菜就长在牛蒡中间。这东西也不好吃,叶片带着辛辣的味道。鹿继续往前走,掀动着鼻翼,左右转动着脑袋,来到了阿巴家的院子里。

       ⑦阿巴坐在床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眼下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像幻觉一样突然就消散了。

⑧鹿慢慢走进了院子,左右张望一阵,就垂下头在阿巴的菜园里挑选可口的食物了。先用鼻子去闻,然后用舌头卷一点点叶子到嘴里尝尝。它不喜欢芫荽,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菠菜,喜欢蔓菁。阿巴听到鹿嚼食蔓菁叶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鹿一共吃了三株胡萝卜和一棵蔓菁。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⑨……

       ⑩一个月后,云丹又一次上山来,按照约定,把给养给阿巴送来,还带来蔬菜种子。

⑪云丹看到小菜园里已经长出来好几种蔬菜,就问:你不是没有种子吗?云丹想想又说:“那是以前掉落的种子都发芽了。”

       ⑫阿巴笑了,说:现在我还有一群鹿了,每天它们都从山上下来,一起吃草。

⑬云丹不相信:鹿?你以为当了个祭师,就什么都能看到了?你看到的是鹿的鬼吧?你我十几岁大的时候,阿吾塔眦山上的鹿就绝迹了。

       ⑭云丹上山来时,中午已过,每天都下山来的鹿群已经回山上去了。

⑮云丹脸上现出讥笑的表情:人民公社时,为了向国家上缴鹿茸,瓦约公社的狩猎队早把山上的鹿打光了。鹿群?你是没找到鬼,就以为找到了鹿吧。

⑯真的有鹿!阿巴跳到菜园里,指着只剩下几根断茎的蔓菁说:鹿都到我菜园里来了,这棵蔓菁就是那头鹿吃掉的!那是头雄鹿,长着好漂亮的一对鹿茸!

       ⑰那你该打死它,一对鹿茸,那你就发财了!

⑱阿巴猛烈地摇头,他口气坚定:不,不,死了那么多生命,云中村不要再死什么东西了。伙计,没有死亡,只有生长。什么东西都在生长。瞧,连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种子,只要松一松土,再来一点雨水,就又发芽生长了。伙计,我喜欢云中村现在的样子。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云中记》,该文是作家阿来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创作的一部献给死难者和消失的村庄的长篇小说。②阿巴:云中村的祭师。祭师的职责就是奉侍神灵和抚慰鬼魂。

名著阅读(10分)

试题详情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和经历,其中《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篇目主要写身边之人。
B、 《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书中写到萤火虫的光亮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而且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身上的光亮。
C、 《水浒传》把英雄好汉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美好向往。
D、 艾青的《光的赞歌》一诗中,作者借“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表达了对坚韧顽强的生命的由衷赞美。
试题详情
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试题详情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如《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愚昧无知又真诚善良。《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从善良孝敬到虚伪狡诈。请你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个“圆形人物”,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的复杂性。

《简·爱》罗切斯特 《西游记》孙悟空 《水浒传》杨志

写作(50分)

试题详情
按要求完成写作。

双向奔赴

本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多用于人与人之间,表达了人们相互爱慕、相互亲近的美好愿望。

搭子

如今流行的“搭子”,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因为某一方面的相同点或某一种相同的兴趣爱好,“搭”在一起度过一段各自满意、舒适的时光,在其他方面则互不干扰。

显眼包

“显眼包”的褒扬意味明显。称某人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既可爱有趣,又能够营造欢乐气氛。

“双向奔赴”“显眼包”“搭子”入选2023年十大流行语。请从以上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说说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