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省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日期: 2024-06-01 中考阶段历史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

A、 伍子胥
B、 勾践
C、 孙武
D、 夫差
试题详情
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能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度量衡
C、 修建四通八达的公路
D、 修筑“万里长城”
试题详情
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 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 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 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试题详情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充满血泪的屈辱史,更是摧人奋进的抗争史。以下列强的侵略罪行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②日本割占台湾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④八国联军侵华⑤九一八事变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①④⑤
C、 ②④⑤①③
D、 ①③②④⑤
试题详情
与《南京条约》的条款相比,《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新创伤”主要表现在( )
A、 割让中国领土
B、 赔偿巨额赔款
C、 开放通商口岸
D、 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试题详情
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得益于(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题详情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造成下表中1957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人均数量(单位:千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49年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70年

人均数量

202

263

212

228

289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一五计划
试题详情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段文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军队火烧美国白宫
B、 日本军队攻占南京
C、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
D、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试题详情
“新政转变的方向是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从政府尽量少管事的观念向多管事转变。”材料体现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 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B、 根除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 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经济
D、 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试题详情
司马氏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的“骨肉相残”,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了西晋的衰落。导致西晋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 黄巾起义
B、 “楚汉之争”
C、 “八王之乱”
D、 “国人暴动”
试题详情
如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序号③所对的时期是(  )
A、 罗马共和国时期
B、 罗马帝国时期
C、 西罗马帝国时期
D、 东罗马帝国时期
试题详情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下列事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 印度的棉花、食糖等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 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D、 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试题详情
史学家陈衡哲称赞但丁是“中古文化的结束,也是近古文化的先锋”。显然,这里的“近古文化”指的是(  )
A、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 人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文化
C、 宣扬封建专制的文化
D、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
试题详情
《大国崛起》中提到: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敲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居于支配地位的“王朝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为严重的霸权威胁。这段材料不能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是法国大革命的组成部分
B、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 侵害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
D、 得到欧洲各国人民的支持
试题详情
二战后,为防止西欧发生社会动荡,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美国政府(    )

A、 推行杜鲁门主义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扶植建立民主德国
D、 发动了朝鲜战争
试题详情
近年来,随着“美国优先”和“英国脱欧”,美英在孤立主义、单边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正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说明(    )
A、 冲突与动荡成为时代主题
B、 世界各国均反对全球化
C、 全球化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D、 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波折
试题详情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②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③工农武装割据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①④
试题详情
随着城市中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简单的读写知识已无法满足新兴市民阶层对教育的要求,他们渴望学习世俗文化,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可见大学兴起根源于(  )
A、 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
B、 市民爱慕虚荣的心理
C、 世俗文化充满吸引力
D、 教会和国王大力支持
试题详情
 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
A、 盲目性、排外性
B、 封闭性、保守性
C、 单一性、狭隘性
D、 多样性、开放性
试题详情
汉奸王克敏向齐白石索画,齐白石画了一幅《群鼠图》,题词曰:“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炧灯明天欲曙,寒夜已过五更鼓!”这体现了齐白石(  )
A、 精湛的写实技法
B、 浓烈的爱国情感
C、 柔美的语言风格
D、 细腻的表现手法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
--百度网
材料二:《汉书》载:孝公用商鞅之法,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赋刹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
试题详情
 尊重历史,才有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曾就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的“无端、卑鄙的进攻”发表“国耻日”演说,之后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美国纪念日。
--------摘编自《环球时报》
材料二 2014年3月1日,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材料三  2014年6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再次以战败国身份出席法国官方纪念会,共同缅怀70年前的那场登陆战。
--------CCTV新闻频道《老兵齐聚诺曼底 相逢一笑泯恩仇》材料四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此处供奉着日本二战期间犯下战争罪的战犯灵位),引发中、朝、韩等国强烈谴责,美国对此也表示遗憾。
--------新华社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放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河,北通涿郡。
——《通典》卷十《遭运》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北宋东京)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以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四: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试题详情
多彩的文明在发展与互鉴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照耀着人类不断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源远流长】

【文明•东西互鉴】
材料二:

【文明•曙光照耀】

材料三:这场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运动……以诗作、画作、剧作等来宣扬人性,其强大的冲击力使欧洲的封建教会、封建制度不能在思想和行为上钳制广大民众,为欧洲迈入“新时期”奠定基础。
——摘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上册)

材料四:伏尔泰认为,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在理性的引导下,法国迎来了一次“壮丽的日出”。正如路易十六所说:是伏尔泰灭亡了法国。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